Forgot password?
anna42
anna42

入戏出戏,只在你一念之间>>DT版哈姆雷特

此剧为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09年圣诞节呈现 博士版哈姆雷特
主演:David Tennant(doctor who)Patrick Stewart(ST下一代)
[此文首发在破烂熊英剧版,因为破烂熊不开放注册,所以不发连接了]

这是一出现代版的莎翁戏,没有精致的舞台和服装设计,却因为演员精湛的表演而耀眼.这是一个历经百年不老的传说,不落繁杂冗长的窠臼,重新演绎属于这个年代的经典.
哈姆雷特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尽管看过很多版本,也有自己心中的无可替代的形象,也依然觉得DT的表演相当有激情,整部剧朴实无华又充满张力,戏剧冲突所在的情节点都安排的恰到好处,结合着戏剧表演和机位移动,也能让人有在屏幕前看戏的感觉.
这部戏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时装剧,其实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法依然遵循古典戏剧的架构,这样与其说是照搬原著,不如说是导演和演员们理解并吸收了戏剧的精华,才能排出这样一部古典主义悲剧.整部戏的发展只有几个数的过来的场景,全是室内戏,就连那些少得可怜的看似是外景的镜头,我也敢说,那一定是在影棚里拍的.这不是电影,不是电视剧,而是一部能够在屏幕前看的戏剧,我们来看导演如何用视觉符号元素代替舞台元素.
开场时候,就能看到两种镜头,一种是黑白的,是走道的摄像头的视点,一种是彩色的,是正常的人的视点.在电影中为了表现主观和客观除了各有主客观镜头之外,还有一种表现手法,内部拍摄和外部拍摄.这里内部外部不代表室内室外,而是特写和近景,镜头离人物越近,就越能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情感之中.在这部戏里,导演巧用此法,深入人物之间的镜头是内部拍摄,全景为外部拍摄.看到后面还有哈姆雷特拿着8毫米摄影机拍摄,那就全是主观镜头了.这种内外交错的拍摄手法,说好听点,是技术含量高,能够把握戏的节奏和观众观影心理,说的不好听点…就是导演太精明,要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让我们入戏就入戏,让我们出戏我们立刻就出来了= =
这同样也是导演利用摄影机机位移动来代替在剧院里舞台和观众席的距离的方式,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建立在近景拍摄的戏剧中.关于间离效果,说白了,就是让观众看戏,不让观众入戏.在一段深入人物之间的近景拍摄之后通常会突然有个全景,作为跳出人物之间,也是跳出剧情的外部拍摄,以此来提醒观众,你们不过是在看戏罢了.在电影中我们不会见到演员直视摄影机,在好莱坞,演员直视摄影机是演员没有基本素养的体现,也是穿帮镜头,除了某些实验性的艺术尝试或者特殊情感表达和超常规镜头.但是在戏剧里,演员需要看向观众,这是戏剧唯一感染观众,在情感上引领观众的方式.在这部戏中,我们之前说到的两个视点,尤其是内部拍摄的视点,代替了人眼的看,人物直视镜头,对镜头说话也就是在看向观众,和观众做交流.所以又回到上面的话题,导演用一个视点让观众入戏,用另一个视点让观众出戏.
这部戏还有一个视觉符号被用的很好,虽然是已经被用烂的…镜子.在传统电影中经常使用镜子做道具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分裂,有心的童鞋可以注意到,几乎所有有关精神分裂的电影中都会有主角凝视镜子的镜头,有时是一面镜子,有时会是三面镜子.比如诺顿,贝尔,这些精分专业户的电影里都有的.这部戏里,自从哈姆雷特打碎那面镜子以后,就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哈姆雷特,奥菲利亚,王后,各有站在镜子前,镜中是他们支离破碎的脸.在哈姆雷特杀死波洛涅斯后,他站在镜前,而镜子前面的镜子中是王后清晰的身影.国王在送走困在轮椅之上的哈姆雷特之前也站在过一面小碎镜前.完好的镜子尚且能象征人物内心的分裂,更何况碎掉的镜子呢.

我以为,花痴哈姆雷特和DT的文可谓绵绵不绝,就想抛开花痴,没想到还能写这么多,不晓得有没有人看的下去......
其实本来是冲着DT去怀念一下Tardis,没想到先看到了光头皮,瞬间有种上了企业号的感觉…穿越了= =入戏出戏,只在你一念之间>>DT版哈姆雷特
xuxuzoe
小左
果然很学术,恩,但还能看得懂。(*≧m≦*)
2010-04-21 06:16:32
anna42
焦糖奶油菇
O(∩_∩)O
2010-04-21 0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