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ot password?
flowerstyle
flowerstyle

浮士德 Фауст Faust

浮士德 Фауст Faust灵魂存在与否,电影与哲学的无望讨论
  
灵魂究竟存不存在?脱离肉身后它长什么样?它究竟能有什么用处? 
  
近年来,有两部美国电影试图以略微严肃却依然在流行文化框架类的格局对它进行探索。《21克》告诉我们关于灵魂的重量,《冰冻灵魂》把灵魂表现成果壶大小的东西并且可以储存租借。 

  知识分子或许会觉得实在不该由浅薄的美国佬来回答这些问题。究竟谁能成为关于灵魂的解答者,自古至今的历史结合上民族性观察后能给出的答案,一是善于思辨的德国人,谁让他们出那么多哲学家;二是行为极端的俄国人,看那些倒于冰天雪地里的家伙,一个个手握着伏特加痛苦的追问灵魂。在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有本事把灵魂抽离出来以前,最透彻的观察者当属歌德,他历时64年完成的绝世诗剧《浮士德》,通过优美的文字传达出一副古典神话公路片般的画面,让求知上进又总在自我否定中犹豫的中世纪学者浮士德,邂逅了周身散发诱惑之气的魔鬼墨菲斯托,谈起了一宗盛大的关于灵魂交换的可怕生意。 

  对于这部古典神话公路片剧本,从电影这新媒介出现的19世纪末,这个工业的祖师爷卢米艾尔就尝试改编了,接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茂瑙、捷克超现实动画巨匠杨•史云梅耶,甚至于好莱坞明星理查德.伯顿都进一步在愈发发达的影像技术里,传达着自己对世界第一灵魂信使——浮士德——的理解。 

  对于灵魂,任何试图以影像故事进行的解释都注定肤浅。 

  试图用思辩甚至量化的方法追问灵魂,注定不得其解,甚至危及性命,以上那些人在胡同底或许可以看到一面墙,墙上投影着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天,苏格拉底最终也为此追问丢了名。 

  —————————————————— 
  电影故事,极简的提纯《浮士德》灵魂 

  我们常听创作者说某部电影的灵魂在哪,演员的灵魂如何,可真正让电影媒介揭示灵魂的形状,显然是一件颇为艰巨又不讨好的事情。 

  幸亏,从来都有各种艺术基金资助,以至能坚持做不讨好市场事情的亚历山大.索科诺夫出来了,并巧妙地绕开康德框定的死胡同,将歌德的巨作《浮士德》以最形式化也最极简主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追问灵魂的俄国人,早就该邂逅定义灵魂的德国人了,这是一桩同样类似于浮士德与墨菲斯托灵魂交易的好买卖。 

  一个简单直接粗暴的开头,总是夺人眼球的好办法。省去了原著里上帝与魔鬼墨菲斯托关于人类理性能否战胜诱惑的赌注,将困扰浮士德的书斋直接幻化为开膛破肚的人体试验室。一颗跳动的心脏血淋淋的被掏出,一堆肠子恶心的倒吊在肉体上,而这一切竟然被赋予了寻找灵魂的学术理由。 

  魔鬼来到世间,既像伯格曼《第七封印》里的死神那样,为每个时间差不多的人预约排号,也以机器猫般的百宝箱来诱惑(或曰施救)在学术无形价值中被困扰的浮士德博士。与原著中两人结识后就迅速签订“先排忧再付灵魂以作回报”的条约不同,电影里的墨菲斯托以一个絮叨又通灵的糟老头子形象,出现于破败城池中的浮士德面前,神经质的释放着自己的热情和能量。浮士德跟着他走街串巷,直至碰上在死亡面前排号的其他人时(包括饰演贵妇的德国永恒影后汉娜.许古拉),才将信将疑的得知这个热情的同行好友身份。不过,即便知道墨菲斯托就是魔鬼,在这个弥漫着没心没肺的酒神狂欢气息之城池,也是无所谓的。 

  局部源自原著的部分,在接下来的两个盛大场景出现。一是莱比锡的地下小酒馆,墨菲斯托将科学宅男浮士德拖入世俗生活进行体验,让他明白自己坚持的高贵人格是无法抵御整个人类向下跌落的惰性,喧嚣、争持甚至结束生命的殴斗密布于这个肮脏的空间,受到挑衅的魔鬼,伸出变成刀锋的长指甲往墙上一划,鲜血般的美味红酒涌出,继续寻欢作乐吧。 

  接着他们又来到古罗马式的公共浴室。这里只有女性的躯体,老的、年轻的,透着腐朽气息的味道同时也中和着青春曼妙的气息。魔鬼干脆褪去衣服,露出腰前可怕的一坨肉,浸入水中,女人们惊讶恐惧了一会后,又各自欢乐着,一番无视死亡的及时行乐。散发出最具诱惑胴体光泽的美少女玛甘泪,在浴室里吸引了目瞪口呆的浮士德。

     艺术与灵魂,它们在当今是多么漂泊无依的词语。可毕竟还有索科洛夫这样的导演在几十年如一日为艺术与灵魂寻找归属。尽管影片只略超两个小时,却无法在这两个多小时中将其看尽。这一个圆融博大的魔幻现实时空像一个魔法水晶球一样包罗万象,再看一眼,或许就看到了一个新世界。

  这是一个缺钱缺爱缺放松但也坚守善之力量的浮士德。于是在电影几乎推进了2小时后,再也抗拒不住爱情征服力的浮士德,终于在心急火燎中,义无反顾的求墨菲斯托帮忙。这才揭示出歌德巨著《浮士德》的主题,一桩与欲望和克制紧密相关的灵魂交易。接着和原著一样,少女失去了母亲和哥哥,浮士德失去了少女,并上天入地的与魔鬼同行。 

  —————————————————— 
  电影风格,正方形画幅下的滤镜世界 

  在原著《浮士德》传达的五大追求(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和社会理想)中,索科诺夫只选择刻画了与魔鬼上路远行前的知识与爱情追求,而放弃了更富神话传奇色彩的政治、艺术和社会理想追求。于是,2小时以后那些本该属于“奥德赛历险记”般的传奇故事,变为了影像风格极其凌冽的视觉艺术,地狱阶梯般的山峦、时刻喷发的滚烫热泉,纷纷以具象的形传达着抽象的意。在观众刚来得及去思考去读解在抽象之中,这究竟该是终结诱惑的热度,还是焕发青春的不老泉时,浮士德压根没等原著中的天使帮忙,就私自霸道的毁去关于灵魂交易的合同,那是付出一番牺牲爱情惨重代价后的狠心。像个努力进取的保险推销员一样,魔鬼竟然极不甘心的被内心力量强大的客户挫败了。 

  提及影像风格,历来坚持加深灰度滤镜的索科诺夫(只有《母与子》和《父与子》两部选择耀眼的明亮色系滤镜),近些年迷恋于数码影像进一步颠覆的视觉效果。有的时候我或许也觉得画面灰得也太过,但也可以被装逼的内心分析为某种意义上隔着玻璃看荒诞世界的意图。尚不知是否刻意而为,影片首映时的播放画幅竟是前所未见的近乎1:1之比例,这下可好了,索科诺夫的另一心头大好——大面积倾斜的物件、建筑和色块——在这块“正方形”银幕上集中(或曰束缚)得更为彻底。每次浮士德走过街角时,一栋倾斜扭曲的建筑就压了过来;结尾片段滤成绿色的山峦也像翻开有着立体插页的书籍。 

  声音方面,和索科诺夫所有的影片继续完全的保持一致,只不过这次的对白换为了全程德语。除了与挚爱的少女对话外,浮士德与墨菲斯托和其他角色说话的语速都是飞快的,像我们耳边那些永远不停歇的信息流。同时,又有另一个深沉而舒服的磁性男声,诵读着好听的散文诗,每每出现在人物稍作休憩的间隙。 

  虽无直接关联灵魂,但关于死亡和坚韧的探寻早就是索科诺夫电影的第一主题,从个体到国家再到人类艺术,《第二圈》是个人生命告终时的忧伤与尊严,《坚韧的航程》是对北极舰队水兵生命的礼赞,最著名的《俄罗斯方舟》则是对冬宫里那些永恒艺术杰作小心翼翼的抚摸。它们或迟或早都在历史中死去,但也均被以影像的方式提炼出灵魂并得到永恒。 

  此部《浮士德》,被称为是其“权力的力量”四部曲之终结篇。前述三部,分别是关于希特勒的《莫洛赫》(Molokh,1999),关于列宁的《遗忘列宁》(Taurus,2001)和关于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Solntse,2005)。在导演阐述中,索科诺夫表示“这个系列讲述了那些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赌徒,是如何输掉人生中最大一比赌注的”,对于有信仰的个人来说,浮士德所下的灵魂赌注,可谓是最最巨大的。索科诺夫认为以浮士德作为系列终结,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他和那些历史上真实的掌权者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观众很容易发现,他们对话语权有着共同的热爱,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都陷入了一种病态的不幸。” 

  歌德阐释过,“不快乐的人是危险的。” 

  在索科诺夫《浮士德》近乎通篇的时间里,这个不快乐的浮士德确实是危险的,他带来的毁灭已经历历在目。可当他在地狱之旅中不留情面的撕毁灵魂交易合约那一瞬,我们看到了索科诺夫坚信的人类自救能力——不等天使,不靠上帝,和魔鬼没啥生意可谈,大不了撕了合约毁了棋局。 

       该
影片获得第68届威尼斯金狮奖。“有些电影让你哭,有些电影让你笑,有些电影让你看清现实,有些电影制造梦想,而有一些电影,能让你重新认识电影。”这评委会主席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对这部电影的评语。浮士德 Фауст Faust   (注意看 恶魔已经伸出了手指  有很多的细节 很具有表现力)

 不可否认 最美的一张 浮士德 Фауст Faust(你去哪儿呢  远方 更远的地方)浮士德 Фауст Fa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