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写《三国志》有浓厚的私人感情
刚看完诸葛亮四处祁山。司马懿和曹真因为连月大雨而退军,撤军十来天后司马懿预料到蜀军会追击,但是曹真不信。于是俩人打赌,司马懿说:“吾与子丹(曹真字)各守一谷,十日为期。若无蜀兵来,吾面涂红粉,身穿女衣,来营中伏罪。”
诸葛亮为了稳妥,也命令部下小心前进。当时魏延和陈式是部队前锋,并不认为诸葛亮的约束有道理,依然快速进军,当天晚上在魏延的怂恿下,陈式带领自己的五千部下冲进峡谷(萁谷),结果中了魏军埋伏,只剩了四五百人回来。
后来,诸葛亮因陈式不听军令,斩首示众。
------------------------以上是背景-----------------------
写完斩首示众《三国志通俗演义》加了行小字标注:后陈式之子陈寿晋阳平侯,编《三国志》,将魏延为证,绝言孔明入寇中原。
前半句好理解,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陈式的儿子。可是后半句,将魏延为证,绝言孔明入寇中原,怎么也看不明白了。
网上搜了下才知道,“证”、“绝”两字因为时间久远有些错误,应该是:将魏廷(朝廷) 为正(证)统(绝),言孔明入寇中原。
陈寿因为父亲的死,嫉恨蜀国嫉恨诸葛,说魏国是正统,诸葛亮则是带领的匪兵入侵中原。
又因为陈寿的老师是谯周(此人背叛蜀国,助魏占蜀)。陈寿说他的这位老师是饱学之士,诵读典籍,研精六经,颇晓天文,而且“潜识内敏”,但别人则说谯周是个朝秦暮楚、见利忘义的小人,是处心积虑,惟恐刘蜀王朝不灭的。陈寿既然把他看得很高,也难免不受他的影响。
所以……《三国志》肯定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魏而轻视蜀吴,尤其是贬低蜀。
诸葛亮为了稳妥,也命令部下小心前进。当时魏延和陈式是部队前锋,并不认为诸葛亮的约束有道理,依然快速进军,当天晚上在魏延的怂恿下,陈式带领自己的五千部下冲进峡谷(萁谷),结果中了魏军埋伏,只剩了四五百人回来。
后来,诸葛亮因陈式不听军令,斩首示众。
------------------------以上是背景-----------------------
写完斩首示众《三国志通俗演义》加了行小字标注:后陈式之子陈寿晋阳平侯,编《三国志》,将魏延为证,绝言孔明入寇中原。
前半句好理解,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陈式的儿子。可是后半句,将魏延为证,绝言孔明入寇中原,怎么也看不明白了。
网上搜了下才知道,“证”、“绝”两字因为时间久远有些错误,应该是:将魏廷(朝廷) 为正(证)统(绝),言孔明入寇中原。
陈寿因为父亲的死,嫉恨蜀国嫉恨诸葛,说魏国是正统,诸葛亮则是带领的匪兵入侵中原。
又因为陈寿的老师是谯周(此人背叛蜀国,助魏占蜀)。陈寿说他的这位老师是饱学之士,诵读典籍,研精六经,颇晓天文,而且“潜识内敏”,但别人则说谯周是个朝秦暮楚、见利忘义的小人,是处心积虑,惟恐刘蜀王朝不灭的。陈寿既然把他看得很高,也难免不受他的影响。
所以……《三国志》肯定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魏而轻视蜀吴,尤其是贬低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