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ot password?
izayoi
  1. izayoi

    淺談白平衡 (White balance)

    不知大家有沒有試過拍攝出來的相片黃黃的,或是顏色總是與實際的不大相同? 其實這就有可能是"白平衡"(White balance)設定錯誤了。 何為白平衡? 攝影就是記錄光線,而光線是由很多"顏色"來組成的,除了日光比較"白"之外,如光管、夕陽、燈泡等其實也是偏向某一種顏色的,這個可以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表示: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color-temperature-3.gif" width="520" height="126"] 從上圖可以看到,色溫越低,顏色便越"紅"(暖),色溫越高,顏色便越"藍"(冷),下表顯示各種情況下的色溫: 晴朗藍天 12,000 ~ 15,000 °K日蔭下 10,000 °K藍天白雲 8,000 ~ 10,000 °K陰天 6,500 ~ 7,500 °K日光型螢光燈 6,500 °K日光 5,500 °K電子閃光燈 5,500 °K閃光燈泡 4,200 ~ 5,000 °K早晨或下午陽光 4,000 ~ 5,000 °K白色冷調螢光燈 4,500 °K白色暖調螢光燈 3,500 °K攝影棚燈光 3,400 °K石英燈 3,300 °K攝影棚燈光 3,200 °K鎢絲燈泡 2,700 ~ 3,200 °K黎明、黃昏 2,000 ~ 3,000 °K燭光 1900 °K "K"是"Kelvin" (絕對溫度),是量度色溫的單位。 如果我們拍攝的環境是充滿著暖光的(如在茶樓的黃色燈泡下),那麼我們的相片便會一片泛黃了,如果我們想相片裏白色的地方(這裏指在日光下看到的白色)在黃燈下也變回白色,那麼我們便要把相機的白平衡設定為"燈泡",或是拿出一張白色的紙來告訴相機"你把這張紙的顏色當成白色吧"。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wb3a-2.gif" width="520" height="29"] 可以看一下以下兩幅圖的比較: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mobile01-806b3273475a90e86a20fa970b524e31-300x199.jpg" width="300" height="199"]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mobile01-c25c3a3ce10bd34b0a3d622727c82f13-300x199.jpg" width="300" height="199"] 上面的那幅是用 "自動白平衡" 而下面的是調較後的白平衡,可以明顯看到上面的白色物件會變得偏黃而另一張的便正常多了。 但好照片是否必須一個"絕對正常"的白平衡呢? 怎樣在拍攝前和拍攝後調整照片的白平衡呢? 讓我在這裏簡單說明一下。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9/01/w0a-272x300.jpg" width="272" height="300"] 首先,甚麼元素會構成一幅好照片呢: 合適的曝光這裏指你控制相機的技術,能否於不同的環境下讓照片作合適的曝光,但留意一點是曝光不一定要"正確",因為有"意境"的元素影響。 意境意境就是你的照片想表逹的情感、東西,一幅沒有意境的照片是死的,沒有感情的,但反之一幅有主題、有話要說的照片往往更能夠震憾人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構圖構圖就是照片內容構成的方法,主要分為前、中和後(背)景,還有一項初學者必須要知道的就是"黃金分割",善用它是令攝影技術進步的必然條件,關於構圖我會於另外的文章討論。 意境!意境!意境! 沒錯,一個正確的白平衡確能準確帶出當時的顏色,但這樣便可以嚴重影響了照片的意境和情感了!以下是一個例子: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9/01/w1-195x300.jpg" width="195" height="300"] 圖1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9/01/w2-195x300.jpg" width="195" height="300"] 圖2 圖1的佐々木希(blog)比較偏黃而圖2的便是正常的白平衡,雖然後者的白平衡才是正確的,但前者的偏黃效果卻令相片更有懷舊的氣氛來配合相片主角的服飾打扮。 因此,白平衡的設定是應該按照"意境"的需要來配合,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怎樣設定心目中的白平衡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各位可以: 在正式拍攝之前先用不同的白平衡設定試影數張,看看那一種設定比較配合心目中的效果; 用1.的方法後再利用相機的RAW格式儲存相片,因為RAW格式是可以原原本本š„儲存拍攝時的所有資訊(而JPG會因為壓縮而"破壞"相片的資訊),所以拍攝者可以利用編輯RAW的軟件來後期改變白平衡的設定,就像拍攝之前調較一樣; 利用相機的"自設白平衡"加上一些特定的白平衡調較咭來調整白平衡(有關這個題目請參考以後的文章)。 現在就拿起你的相機用不同的白平衡設定試試吧! 轉載於[link url="http://www.fotobeginner.com/44/introduction-to-white-balance-part-1/"]
  2. izayoi

    光圈與景深的關係

    你的相機能拍出背景很矇的相片嗎? 很多朋友也曾經問我:你的相機能拍出背景很矇的相片嗎? 其實"背景很矇"這個現像稱為"景深"(Depth of Field),背景很矇的正確的說法是景深很淺而背景很清楚就是景深很深。而景深的深與淺與光圈的大小有直接的關係: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 (能夠做到背景很矇)光圈越小,景深越深(能夠做到背景很清楚) 大家看看以下三張圖: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9/01/tut_dof_image1-f80.jpg" width="185" height="281"] 光圈 f/8 (小光圈)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9/01/tut_dof_image1-f56.jpg" width="185" height="281"] 光圈 f/5.6 (中光圈)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9/01/tut_dof_image1-f28.jpg" width="185" height="281"] 光圈 f/2.8 (大光圈) 首先,我們來看看光圈值,其中一樣東西令初學者很迷惑的就是這個光圈值,怎麼明明f/8是"小光圈"而 f/2.8是"大光圈"呢? 技術上的東西我便不詳細說明了,總之記著: 數值越大,光圈越小數值越小,光圈越大 以上3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對焦點是左上角的臉,光圈越小(f/8那張,記得數字大光圈小),後面的臉便越清楚;光圈越大(f/2.8那張,記得數字小光圈大),後面的臉越矇。還有一點,對焦的位置也會影響景深的位置,若果f/2.8那張相的對焦點是第二張臉,那麼第1、3和4張臉便會變得矇而對焦那張臉會保持清楚。 甚麼時候用甚麼光圈/景深? 這個沒有一定,完全因應你的需要而定,但通常風景照會使用深景深(因為想整個風景變得清楚銳利),而人像照便會使用淺景深(因為想人物在相中變得突出),但再次提醒一下,風景照也可以用淺景深來創作,人像照也可以用深景深,所以用那一種景深完全根據要求而定。 最後貼兩張圖給大家欣賞一下吧! 上圖風景照光圈小景深深;下圖人像照光圈大景深淺。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9/01/432181299_dad7332198.jpg" width="500" height="333"]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9/01/17a.jpg" width="500" height="681"] 轉載於[link url="http://www.fotobeginner.com/126/aperture-and-depth-of-field/"]
  3. izayoi

    照片的形成 - ISO、光圈和快門速度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200607192012.jpg" width="250" height="195"] 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一張照片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照片就是「讓底片嚗光,紀錄那一刻的光線」,所以有人說攝影就是「捕捉光和影」。那麼對於一個初學攝影的人,甚麼東西是必須要認識的呢? 答案便是嚗光鐵三角: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和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底片感光度(ISO) 在數碼相機還未流行前,攝影師用的是菲林(Flim),而菲林上通常也會有一個數值如 ISO50/ISO200/ISO1600等,其實這個數字便代表了底片的感光能力,數值越高,吸收光的能力越強,越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拍攝(但無論感光能力多強也不能在"完全沒有光"下的環境拍攝!)。那麼甚麼時候應該用甚麼數值的感光底片(在數碼相機便是設定ISO為甚麼數值)呢? 其實在正常情況,ISO越高(感光能力越強),訊噪便越強,在相片比較暗的區域越是明顯,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字 (Photos from dpreview.com):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iso80.jpg" width="160" height="210"] ISO 80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iso100.jpg" width="160" height="210"] ISO 100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iso200.jpg" width="160" height="210"] ISO 200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iso400.jpg" width="160" height="210"] ISO 400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iso1600.jpg" width="160" height="210"] ISO 1600 [img src="http://www.fotobeginner.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iso3200.jpg" width="160" height="210"] ISO 3200 透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ISO 80低感光度的照片最為細緻平滑,而ISO 3200的照片便充滿訊噪了,所以ISO值並不是越高越好的。而甚麼時候要使用甚麼數值的ISO,還是待讀者也把以下的光圈和快門速度了解後再作解釋。 光圈(Aperture) 相信大家也知道"鏡頭"的樣子吧? 其實"光圈"便是"隱藏在鏡頭裏的一扇窗",試想像陽光很猛,窗的大小便能控制多少光線進入屋內,而"光圈"就是同一道理,用來控制多少光線進入相機,照射到底片上。 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 快門速度就是打開"光圈"這一扇窗的時間,時間越長,能進入的光線越多;反之時間越短,能進入的光線越少。我們也可以想像一條水管,水龍頭開得越久,流出的水便越多。 結論 那麼究竟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 和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怎能互相影響呢? 讓我們看看一個例子:比方說你要記錄10個單位的光線,那麼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用每秒吸1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快門開放10秒 (1 x 1 x 10 = 10) 用每秒吸2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2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快門開放2.5秒 (2 x 2 x 2.5 = 10) 用每秒吸100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快門開放0.1秒 (100 x 1 x 0.1 = 10) 從以上可見要吸收10個單位的光線其實可以有很多組合,而我們要因應情況的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判斷 (不同的組合會有甚麼不同的結果請參考另文)。記得之前說過ISO值的選擇嗎? 看過此例子便應該知道例子1的訊噪會比例子3的少很多,但例子3便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使用了(因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吸收更多的光線)。 轉載於[link url="http://www.fotobeginner.com/25/introduction-to-iso-aperture-and-shutter-spee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