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圈”里的晚年
2010年1月,昆明市福海村开始被征地拆迁。因为“怕老人死在房子里,不吉利”,房东都不肯租房给60岁以上的老人,48名等待回迁房的老人无房可租,只能住在由猪圈改造的小屋里。
韩绍金和老伴杨美珍携手了大半辈子,如今却不得不分居两地,“退回还不如三十年前的生活”。
76岁的韩绍金是昆明市福海村村民。2010年1月,地属滇池草海片区的福海村开始被征地拆迁。按照政策,每户除4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拆迁补偿,还有一套120平方米的回迁安置房。彼时,昆明的房价已达8000元/平方米,扣除44万的回迁房款后,韩绍金们无力购房,不得不等待回迁房。在安置前,他们只能租房。
不料,房东都不肯租房给60岁以上的老人,“怕老人死在房子里,不吉利”。韩绍金们的生活从此逆转。
福海村,这个滇池边的鱼米之乡几成废墟,多数房子的外墙大书“拆”字,门、窗豁着大口,只余风嗖嗖穿过。无奈之下,48名村民只能搬进自家的猪圈。2008年仇和到任昆明,出于治理滇池污染需要,要求流域内禁养禁种。从此,福海村猪去圈空。
韩家的猪圈进三个人便不易调身,里面唯一能当家什的是一张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绵沙发,像一个压扁后扔在垃圾堆里、被老鼠啃过的长面包,表面塌陷、布里外翻、脏污如泥。
75岁的杨美珍急火攻心,高血压陡升,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则搬到距家15分钟车程的新河亲戚家。亲戚家不宽敞,她只能住人家的灶房。
猪圈成了韩绍金的“窝”。那张不能辗转的沙发,是他的床。入夏后,石棉瓦屋顶的窝内闷热,他耐不住,便在对面自家老屋的地上铺席而卧。下雨天,尽管猪圈漏水,他也得“回家”。
在韩绍金跨过的小巷,原本每天晃着孙儿、孙女的身影,跑着狗,踱着鸡,如今仅余绿头苍蝇的嗡嗡声。他不再经过家的正门,不知院内芭蕉仍绿,三角梅一片红艳,2010年春节的对联还在:“走鸿运心想事成,庆新春大吉大利”。
虽然能和儿子租房住,56岁的杨庆仙却跟88岁的杨小玉一起住进猪圈。杨小玉是杨庆仙父亲的二房,因无子女,一直由杨庆仙照顾。水管撬了,她们只能取井水。电断了,天一黑,她们便得睡觉,不敢擦火点蜡烛,怕烧了这唯一的安身之处。
73岁的李永祖稍强一些,儿子给他接上了电。但他和老伴没法在猪圈内做饭,每天中午和晚上,只能走半个钟头,到两公里外的儿子、女儿家吃饭。谈及如今的生活,他不由愤懑地说:“像讨饭一样。”
吃饭,对74岁的安乐仙不成问题。孙子每天两次,骑摩托车十多分钟,给独居的她送饭(老伴三十多年前已过世)。麻烦的是上厕所。拆迁后,她中了风,行走不便。到村口的公厕,她得提着凳子,一步一挪地要走上10分钟,累时坐下稍歇。晚上,只能便溺在桶里,次日由孙子提去公厕倒掉。断了自来水,她还得请人帮忙洗衣服。
58岁的杨翠芬达到房东租房及格线,但一样逃不掉住猪圈的命。不慎跌倒后,她的腿骨折了。房东见她拄着拐杖,便借口“房子是买给父母住的”,中止了租约。
“(租房子的老人)怕房东怕得要命。有一家的老妈妈平时都躺在床上,一听见房东上来,就赶紧蒙上被子,房东走了,才敢揭开。”村民代表张桂仙说。
而其中的20名村民则与猪圈“永别”。他们因租不了房,气急之下,或忧郁,或发病而死。
退休前,73岁的李兴祥在建筑公司办公室工作。住在猪圈,他觉得“亲戚、朋友来了羞脸”。由于整天生气,高血压、糖尿病等数病加剧,2011年3月3日,他撇下了小他两岁的老伴杨美芝,离开人世。
住了五个月猪圈后,91岁的张琴珍选择了自我了断。2010年10月26日中午,儿子张根国如常送来午饭和一瓶开水,却不见她,遍寻之下,才在张家楼村鱼塘发现了浮起的她。而这天早上,她还吃过他送来的早饭。“她一直身体健康,脸红嘟嘟的,肯定能活过百岁。”张桂仙说。张根国不曾察觉到母亲的情绪,只记得当初找房子时说房东不肯租房给老人时,她说了一句:“自己的地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现在没有生存之地了。”
不住猪圈,70岁的陆忠美也受不了。他和76岁的老伴董秀英在外住了两个月后被赶回来,只好用旧柜子、纸箱、杂物堵在原来的电动卷帘门、铝合金窗的位置,在原先的厅堂垒几块砖石当灶,勉强拼凑出家的模样。蹲在地上烧开水的董秀英说:“他天天哭,说苦到1980年,过上好生活不上20年就被撵走了。”2011年3月的一天,他永远停止了哭泣。
在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俊的支持和帮助下,一些村民对拆迁持续投诉,把“事情闹到了中央”,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叫停了福海村的拆迁,暂时避免更多老人沦落猪圈。但是,福海村的回迁安置房仍无踪影,建筑地点在37号地块、嵩明(县)、呈贡(县)和晋宁(县)之间无法定址。咫尺之外、倚墙之处那充满美好记忆的家,仍在每日戳痛28位老人的心。
韩绍金和老伴杨美珍携手了大半辈子,如今却不得不分居两地,“退回还不如三十年前的生活”。
76岁的韩绍金是昆明市福海村村民。2010年1月,地属滇池草海片区的福海村开始被征地拆迁。按照政策,每户除4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拆迁补偿,还有一套120平方米的回迁安置房。彼时,昆明的房价已达8000元/平方米,扣除44万的回迁房款后,韩绍金们无力购房,不得不等待回迁房。在安置前,他们只能租房。
不料,房东都不肯租房给60岁以上的老人,“怕老人死在房子里,不吉利”。韩绍金们的生活从此逆转。
福海村,这个滇池边的鱼米之乡几成废墟,多数房子的外墙大书“拆”字,门、窗豁着大口,只余风嗖嗖穿过。无奈之下,48名村民只能搬进自家的猪圈。2008年仇和到任昆明,出于治理滇池污染需要,要求流域内禁养禁种。从此,福海村猪去圈空。
韩家的猪圈进三个人便不易调身,里面唯一能当家什的是一张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绵沙发,像一个压扁后扔在垃圾堆里、被老鼠啃过的长面包,表面塌陷、布里外翻、脏污如泥。
75岁的杨美珍急火攻心,高血压陡升,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则搬到距家15分钟车程的新河亲戚家。亲戚家不宽敞,她只能住人家的灶房。
猪圈成了韩绍金的“窝”。那张不能辗转的沙发,是他的床。入夏后,石棉瓦屋顶的窝内闷热,他耐不住,便在对面自家老屋的地上铺席而卧。下雨天,尽管猪圈漏水,他也得“回家”。
在韩绍金跨过的小巷,原本每天晃着孙儿、孙女的身影,跑着狗,踱着鸡,如今仅余绿头苍蝇的嗡嗡声。他不再经过家的正门,不知院内芭蕉仍绿,三角梅一片红艳,2010年春节的对联还在:“走鸿运心想事成,庆新春大吉大利”。
虽然能和儿子租房住,56岁的杨庆仙却跟88岁的杨小玉一起住进猪圈。杨小玉是杨庆仙父亲的二房,因无子女,一直由杨庆仙照顾。水管撬了,她们只能取井水。电断了,天一黑,她们便得睡觉,不敢擦火点蜡烛,怕烧了这唯一的安身之处。
73岁的李永祖稍强一些,儿子给他接上了电。但他和老伴没法在猪圈内做饭,每天中午和晚上,只能走半个钟头,到两公里外的儿子、女儿家吃饭。谈及如今的生活,他不由愤懑地说:“像讨饭一样。”
吃饭,对74岁的安乐仙不成问题。孙子每天两次,骑摩托车十多分钟,给独居的她送饭(老伴三十多年前已过世)。麻烦的是上厕所。拆迁后,她中了风,行走不便。到村口的公厕,她得提着凳子,一步一挪地要走上10分钟,累时坐下稍歇。晚上,只能便溺在桶里,次日由孙子提去公厕倒掉。断了自来水,她还得请人帮忙洗衣服。
58岁的杨翠芬达到房东租房及格线,但一样逃不掉住猪圈的命。不慎跌倒后,她的腿骨折了。房东见她拄着拐杖,便借口“房子是买给父母住的”,中止了租约。
“(租房子的老人)怕房东怕得要命。有一家的老妈妈平时都躺在床上,一听见房东上来,就赶紧蒙上被子,房东走了,才敢揭开。”村民代表张桂仙说。
而其中的20名村民则与猪圈“永别”。他们因租不了房,气急之下,或忧郁,或发病而死。
退休前,73岁的李兴祥在建筑公司办公室工作。住在猪圈,他觉得“亲戚、朋友来了羞脸”。由于整天生气,高血压、糖尿病等数病加剧,2011年3月3日,他撇下了小他两岁的老伴杨美芝,离开人世。
住了五个月猪圈后,91岁的张琴珍选择了自我了断。2010年10月26日中午,儿子张根国如常送来午饭和一瓶开水,却不见她,遍寻之下,才在张家楼村鱼塘发现了浮起的她。而这天早上,她还吃过他送来的早饭。“她一直身体健康,脸红嘟嘟的,肯定能活过百岁。”张桂仙说。张根国不曾察觉到母亲的情绪,只记得当初找房子时说房东不肯租房给老人时,她说了一句:“自己的地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现在没有生存之地了。”
不住猪圈,70岁的陆忠美也受不了。他和76岁的老伴董秀英在外住了两个月后被赶回来,只好用旧柜子、纸箱、杂物堵在原来的电动卷帘门、铝合金窗的位置,在原先的厅堂垒几块砖石当灶,勉强拼凑出家的模样。蹲在地上烧开水的董秀英说:“他天天哭,说苦到1980年,过上好生活不上20年就被撵走了。”2011年3月的一天,他永远停止了哭泣。
在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俊的支持和帮助下,一些村民对拆迁持续投诉,把“事情闹到了中央”,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叫停了福海村的拆迁,暂时避免更多老人沦落猪圈。但是,福海村的回迁安置房仍无踪影,建筑地点在37号地块、嵩明(县)、呈贡(县)和晋宁(县)之间无法定址。咫尺之外、倚墙之处那充满美好记忆的家,仍在每日戳痛28位老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