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 CD日常002 110921】Wilhelm Backhaus - Beethoven - Sonatas (DECCA)
悲怆、月光、华尔斯坦、热情,贝多芬的最广为人知的钢琴奏鸣曲,加上“键盘狮王”威尔海姆·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在50年代末即他近80高龄的黄昏演绎,这张专辑可谓难得非常。
巴克豪斯生于德国,享年八十有五,却有着六十余年的录音生涯,可谓自78转唱片诞生以来第一批尝试此科技的艺术家,继承了德国人刻板严谨的气质,其演奏冷峻而不刻意去制造张力,他的曲目范围也不多,主要围绕德奥乐派: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偶尔弹一点巴赫,早年录制的一批肖邦的作品似乎至今未曾发行,可这些不多的曲目被他反复磨练后充满了久经历练的诗人气质,如与卡尔·伯姆、维也纳爱乐合作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及他个人的钢琴独奏会等等。
悲怆奏鸣曲,c小调,第8首,作品第13号,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题献给他的早期资助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作品一般被认为是贝多芬早年生活的写照,作品整体听来并不“悲怆”,反而充满积极进取的力量,第三乐章则有田园和舞蹈的气质,而第二乐章则感人动听,作为“世界名曲”家喻户晓。
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第14首,作品第27号,据说是赠给他17岁的学生裘莉塔·圭齐亚蒂(Giulietta Guicciardi),后来和她发生了一段恋情,即是他的“不朽爱人”,但“月光”这个名字应该是“标题党”,极具误导性,尽管盲人兄妹的故事被收入了小学课本,但应该不是历史真相,评论家费舍尔指出作品手稿标注了“唐乔万尼”,有点类似于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里同名主角杀人后的音乐动机,而作品第一乐章的一些灵感可能来自那里。
华尔斯坦奏鸣曲,C大调,第21号,作品第53号,题献给大量资助他的华尔斯坦伯爵,作品为贝多芬的中期代表作,三个乐章,第二乐章慢板实际上被一笔带过,为第三乐章的激昂华丽过渡,作品口味相对较重,处处洋溢着喷薄而出的英雄气质,格调也是积极向上,开朗热情的,其庞大的和声织体令人目不暇接。要求演奏家能够有非常饱满的精神活力,但年迈的巴克豪斯似乎已力不从心,对这首作品的演奏气势较为平和,只求一种和谐的整体感。
热情奏鸣曲,f小调,第23号,作品第57号,题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作于1804-1806年,曲名由汉堡出版商克郎茨取,可谓道出了作品的本质,沿用至今。相比华尔斯坦的光明,热情奏鸣曲则更显出贝多芬作品的性格,更为讲述光明与黑暗的对抗,理想与现实的斗争,狂暴汹涌一目了然。贝多芬也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似在告诉人们他音乐里绵延的悲剧力量与超人形象,在音乐如大江般的滚滚旋律里,感情也在步步升华直到高潮。
巴克豪斯生于德国,享年八十有五,却有着六十余年的录音生涯,可谓自78转唱片诞生以来第一批尝试此科技的艺术家,继承了德国人刻板严谨的气质,其演奏冷峻而不刻意去制造张力,他的曲目范围也不多,主要围绕德奥乐派: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偶尔弹一点巴赫,早年录制的一批肖邦的作品似乎至今未曾发行,可这些不多的曲目被他反复磨练后充满了久经历练的诗人气质,如与卡尔·伯姆、维也纳爱乐合作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及他个人的钢琴独奏会等等。
悲怆奏鸣曲,c小调,第8首,作品第13号,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题献给他的早期资助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作品一般被认为是贝多芬早年生活的写照,作品整体听来并不“悲怆”,反而充满积极进取的力量,第三乐章则有田园和舞蹈的气质,而第二乐章则感人动听,作为“世界名曲”家喻户晓。
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第14首,作品第27号,据说是赠给他17岁的学生裘莉塔·圭齐亚蒂(Giulietta Guicciardi),后来和她发生了一段恋情,即是他的“不朽爱人”,但“月光”这个名字应该是“标题党”,极具误导性,尽管盲人兄妹的故事被收入了小学课本,但应该不是历史真相,评论家费舍尔指出作品手稿标注了“唐乔万尼”,有点类似于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里同名主角杀人后的音乐动机,而作品第一乐章的一些灵感可能来自那里。
华尔斯坦奏鸣曲,C大调,第21号,作品第53号,题献给大量资助他的华尔斯坦伯爵,作品为贝多芬的中期代表作,三个乐章,第二乐章慢板实际上被一笔带过,为第三乐章的激昂华丽过渡,作品口味相对较重,处处洋溢着喷薄而出的英雄气质,格调也是积极向上,开朗热情的,其庞大的和声织体令人目不暇接。要求演奏家能够有非常饱满的精神活力,但年迈的巴克豪斯似乎已力不从心,对这首作品的演奏气势较为平和,只求一种和谐的整体感。
热情奏鸣曲,f小调,第23号,作品第57号,题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作于1804-1806年,曲名由汉堡出版商克郎茨取,可谓道出了作品的本质,沿用至今。相比华尔斯坦的光明,热情奏鸣曲则更显出贝多芬作品的性格,更为讲述光明与黑暗的对抗,理想与现实的斗争,狂暴汹涌一目了然。贝多芬也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似在告诉人们他音乐里绵延的悲剧力量与超人形象,在音乐如大江般的滚滚旋律里,感情也在步步升华直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