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ot password?
lucifer
lucifer

【音乐馆】古典音乐花园级作品:莫扎特中晚期交响曲31-41,4CD连发,V2.0:写在前面

本来2.0系列是为巴洛克时期
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的管弦乐准备的
不过yuecity同学点名要莫扎特的交响曲
于是就把莫扎特的交响曲搬至2.0来了
而且发布的是莫扎特最代表的中晚期交响曲
虽然莫扎特很小就成名
但其作品真正成熟也是在他20岁之后
虽然他只活了不到35岁,但却也留下了近700件作品
这套交响曲作于1778-1788的10年间
是他的交响曲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创作的巅峰
尤其是降E大调39号,G小调40号,C大调41号“朱庇特”更广为人知
(其中40号最脍炙人口,听听SHE的《不想长大》就知道了…………)
莫扎特的交响曲我也算听过四五个版本
见识过很多大牌指挥和乐团的风采
却独爱彼得·马格(Peter Maag)指挥的
意大利的帕多瓦室内乐团(Orchestra di Padova e del Veneto)的版本
如果说奥托·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赋予莫扎特一份朴实无华
卡尔·伯姆(Karl Böhm)演奏出的是严谨细致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则通过锻炼乐团的音色
为莫扎特增添一抹贵族气息
那么Maag的版本则是最具活力、最有力量的演绎
乐队的音色饱满而充满变化,每一个声部都几乎完美地得意展现
每一处鼓点都是毫不含糊的厚实
音响听起来极为舒服
另外发之前我想有些关于欣赏古典音乐的几个方面说一下:
首先是关于版本,上文我就莫扎特的这些交响曲列出了几个版本
但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版本学是现代唱片录音技术的产物
因为有了唱片这一媒介,使更多的人能听到古典音乐
而且指挥家和乐团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演出并录音
让听众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而版本和版本之间是各不相同的
比如:不同的指挥、不同的乐团;相同的指挥、不同的乐团;不同的指挥、相同的乐团、同一个指挥和乐团,但并非一个录音时期(如卡拉扬曾在60-80年代3次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且均是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同一个录音,但由不同的厂牌压片(比如德版盘声音略显生硬,日版盘的声音则圆润温和,重视音染)等等
版本学至今都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卡拉扬,也是个至今都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不过就普通爱乐者而言,听好音乐才是重要的,版本的作用是让我们从多种角度来欣赏感受一部作品,体会某个指挥家的风格和某个乐团的独特音色,而且最近古乐派还是很流行的,他们用的大多是仿古乐器,可以让我们感受一下十七八世纪时的音响风格
然后要说的就是关于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对听音乐的影响
这次发布这套作品,也想比较完整的发一下关于这些作品的背景
也突然意识到自己从当初接触这些作品到现在对它们几乎烂熟于心
都未曾做过这个工作
今天一找,感觉相关的资料是挺多,但也挺杂乱
而且细想来这些资料对于听这些音乐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这次这套资源不附任何相关背景资料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下,到处都有
毕竟我们大多并非专业人士
带着过多的理性和研究的态度会大大降低我们听音乐时获得的快感
我想很多人觉得听不懂和不爱听古典音乐有些原因就在于那些作品“背景复杂”
懒得收集,但实际上,大部分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是没有什么太深刻的背景的
而且莫扎特的作品大多亦为宫廷小品
供贵族们消遣而听,所以更谈不上什么“思想性”了,只是好听,仅此而已
因为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写那么多作品,有人推理
得出结论说成年后的莫扎特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创作
再加上他又不停地在各国之间游历
所以让他大部分作品都要有什么深刻思想也是不可能的
顶多就是让他的作品带了些异国情调
所以如果真要说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高雅”
就是高雅在其作品节奏的多变性,音色的丰富性,和声的多样性
加上演奏起来又多有技巧和难度
…………
一气说的这么多,不知对大家可否有帮助
或者说大家有谁愿意全部看完
也太多废话
最后祝爱乐的朋友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