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我尊敬的人走了,悼梁從誡
2010年10月28日,「自然之友」創始人,曾任全國政協常委的梁從誡先生,因內臟器官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梁從誡的父母是梁思成、林徽因。1932年8月,梁從誡出生。在《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一書中,有張照片銘刻於我腦海:母親林徽因抱著襁褓中的兒子,旁邊依偎著大兩歲的女兒梁再冰,美麗的媽媽深情融融地看著兒子……這張圖片的說明是:做了兩個孩子母親的林徽因,在美麗之外,又增添了母性特有的風韻與魅力。
那是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1934年,在梁從誡兩歲的可愛時節,林徽因滿懷母愛的喜悅,寫下了著名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是「一句愛的讚頌」,這是最美的愛的詩篇,當然這是面對嬰兒的深情的母愛。因為一部描述著名詩人徐志摩與三位女性(原配張幼儀,心儀對像林徽因,以及最後的伴侶陸小曼)愛情故事的電視劇,巧用了《人間四月天》的劇名,害得許多人以為林徽因的這首名詩是寫給徐志摩的「情詩」。彼時,距離徐志摩飛機失事而逝已有三年,作為好友的林徽因,散文名篇《悼志摩》才是獻給徐志摩的。
家學淵源,薪火相傳。「一代才女」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在杭州陸官巷林宅,5歲時遷居蔡官巷。林徽因在杭州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8歲時隨家遷往上海,12歲時遷往北京。祖籍福州的林徽因,稱自己為半個杭州人。2007年,林徽因紀念碑在杭州花港公園落成,人物像和記述文字全部鏤空,新穎別緻。那時我和妻子女兒特意一起騎自行車去看紀念碑,與「林徽因」合影。我們全家都愛林徽因。看著林徽因的照片,我總會感歎:人怎麼會長得那麼美的。
林徽因父親林長民,去京城是到北洋政府任職,因此與梁思成父親梁啟超成了同事,更成了好友。作為中國啟蒙思想家的梁啟超,有著政治與學術的雙重成就,無與倫比。梁任公啟超,廣東新會人。兩個南方的傑出家族,相聚在古老的京城,從而成就了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一千年修得共枕眠」,於是有了他們的女兒、兒子。
女兒梁再冰,是為了紀念「飲冰室主人」梁啟超而取名的;兒子梁從誡的名字,則是為了向我國宋代建築大師、《營造法式》編纂者李誡致敬。梁思成、林徽因這兩位傑出的建築學家,在中國的建築學、建築史研究上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他們沒有讓兒子梁從誡「子承父業」;作為歷史學者的梁從誡,終以環保主義者名世,他對中國的環保事業同樣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梁從誡先生做過教育、文化、翻譯、出版等工作,而非專業的環境工作者。他1994年創立了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被稱為「自然之子」。他先後獲得過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頒發的「地球獎」、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大熊貓獎」等等諸多環保獎項。公眾所熟悉所尊敬的,正是他的環保事業、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環保行動。
梁先生的名片很獨特:用的不是考究精美的硬紙片,而是一面已經打印過的廢紙。這也是「自然之友」不少志願者的做法。梁先生從來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而是不管走到哪裡都自帶筷子——當然,發明一次性筷子的日本人更聰明,他們整個國家不砍一棵樹來製作一次性筷子,而統統從中國進口。梁先生堅持用自行車當交通工具 ——大約只有他是騎著自行車去參加全國兩會的。筆者本人也努力向梁先生學習,堅持騎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而沒有購買小車。我對很多「主義」比較感冒,但我是環保主義的堅定支持者,雖然我不敢說自己就是環保主義者。我曾在《自然之友通訊》上發表過有關環保的文章,該雜誌就是用再生紙印製的,很質樸,很綠色。
「自然之友」的宗旨是「真心實意、身體力行、不唱綠色高調」。梁從誡說:「我們不求波瀾壯闊,但的確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是的,環保不只是一種紙面上的理念、口頭上的態度,而是一種隱藏在無數細節當中的生活方式,更是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沉之愛。
作為非政府組織的「自然之友」成立之後,梁從誡帶領成員們開展了一系列行動:保護川西洪雅天然林,保護滇西北原始森林和生活在其中的滇金絲猴,在可可西裡地區開展反盜獵行動……他們還提出了諸多意見建議,比如建議首鋼部分遷出北京,建議停止組織攀登梅裡雪山,建議設立長江源專項保護基金,建議制止北京周口店地區水泥污染等等。環保事業要贏得盡可能多的人支持。1998年10月,梁從誡通過英國駐華大使館,給英國首相布萊爾寫信,請求他設法制止英國的藏羚絨非法貿易,以支持中國反盜獵藏羚羊行動。布萊爾當天就給他寫了回信,後來訪華時還專門會見了他。
1998年克林頓訪華期間,到訪桂林,他特意安排與梁從誡等民間環保人士一起討論環境問題。那是在一個新改裝的涼亭裡進行的圓桌會議,梁從誡和廖曉義被安排在克林頓總統兩側,以突出對NGO——非政府組織的重視。梁從誡是第一個發言者,他簡介了「自然之友」,特別提到了現存不足1200只的滇金絲猴。隨後梁先生將奚志農拍攝的、特意製作的滇金絲猴照片作為禮物送給克林頓。克林頓看著照片說:「哦,那是我的表親!」全場大笑,氣氛頓時活躍……這在梁先生的文章中有生動的描述。
傑出的人士就要致力於改良社會,僅僅是「適應社會」那是遠遠不夠的。梁從誡反對在怒江上建壩,有人就罵他是「極端環保主義者」。梁從誡說,自己就是要向「極端發展主義」宣戰。「極端發展主義」肯定不是科學發展,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極端發展」,實質是一種巨大的倒退。
環保是廣義的普世價值。作為「環境使者」,梁從誡並不是狹隘環保主義者。那些以「極端環保主義」之名來反對環境保護的人,通常就是反對普世價值的人。如今,自以為是「半個人」的很多。1947年,梁思成在清華作過一個演講,叫做《半個人世界》,意為教育不全面,培養了許多的「半個人」——只有一方面的知識,而缺乏其他方面的修養。
我們所說的「保護環境」是廣義的,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文環境。從現實看,人文文物類的保護更難。古代建築遺存,是其中最可寶貴的。梁從誡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作為建築學家,就是保護建築遺存、就是保護人文環境傑出人士。北京和平解放前夕,是梁思成為解放軍畫出了詳盡的文物保護圖。老北京沒有毀在戰火中,但逐漸湮沒在建設的硝煙裡……到了2009年之夏,京城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得面目全非。這是北總布胡同老門牌3號,地處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範圍之內,曾是聞名京城的「太太客廳」,梁從誡就出生在這裡。一房地產公司取得了這裡的「房屋拆遷許可證」,於是開始轟隆隆的大拆大建。在媒體強烈呼籲之下,拆遷才告暫停。馬櫻花樹仍在,但斯人已去;斯人英名尚在,但故居已飄搖欲墜。這就是環保中國的現實。
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整個地球,環境的容量是有限的。這幾十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遺存損毀,觸目驚心、慘不忍睹、不堪回首。「有人說我們是世界工廠,我看我們是世界廚房!用我們的優質原材料做好飯菜,端上國際大餐桌,給自己剩下的只是一些爛骨頭,還有煙熏火燎的污染,不僅如此,還要把別人家廚房裡的泔水端過來……」梁從誡曾很心痛地這樣說。環境中國,早已失去了「橫琴抱鶴,枕石看雲」的浪漫意境。我們已經到了極其嚴峻的環境臨界點。
環境問題,本質上是人的問題,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國人口太多,消耗的資源太多,也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梁從誡有個環保核心觀念:「我們國家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太多,資源太少;擁有的任何資源用13億一除,就變得微不足道,而一個人只要喝一瓶水,加起來就是13億瓶水。」一個環保主義者,肯定是不贊成放開肚皮生孩子的。他滿心憂患地說:「要是哪一天,環境問題『爆炸』、人口問題『爆炸』,你們怎麼辦呢?」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梁先生說,與自然為友,是一種現代公民意識。但現實很令人遺憾,這種公民意識、現代意識遠未在廣大公眾的心中扎根。環保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奢侈品」。不用環保,也成了諸多企業節省成本的「第一選擇」。梁從誡先生很遺憾地提到:有一次他到一個很大的單位去演講,最後只來了五個人。「五個人我也照講不誤,因為你們能聽進去一點,一顆小小的綠色種子在你們心裡將來能夠發芽開花,那也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一片綠蔭。」
梁從誡先生逝世後,環保人士汪永晨撰文說,作為民間環保先驅人物的梁從誡先生,也是「失敗英雄」:「我曾親耳聽過梁先生的這句自嘲:我們一家三代都是失敗的英雄;可以說是屢戰屢敗但也都是屢敗屢戰。當時梁先生說,如果說我從祖父和父母身上繼承了點什麼的話,那就是信念:一個人要有社會責任感。」
在今天的城市,你看見越來越多的飛機,哪裡還能看見燕在梁間的呢喃。那美好的意境、意象,都是過去的。「希望」二字消失了,這是一個如何的隱喻?幾乎不是隱喻,而就是現實。你不用看遠處,就看看身邊,如今在你居住的城市裡,還能看到幾條清澈的河流?有多少被污染的城市內河,別說游泳洗衣,就是垂釣都不行了。梁先生曾有一個著名的比喻:當今的人類就像坐在「泰坦尼克號」上,你有一等艙的樂趣,我有二等艙的活法;或許有一天突然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來,拐也拐不了彎,大家只能同歸於盡……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我們真需要這樣的「杞人憂天」。
徐志摩在追求林徽因時,在給梁啟超的一封回信中寫下了一句著名的話:「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自我個人的追求,都是可以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淡然看待的,可是,一個國家的環保事業,是萬萬不可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言之的。如今的環保能持否?梁從誡先生的未竟事業,需要後繼有人。
梁從誡的父母是梁思成、林徽因。1932年8月,梁從誡出生。在《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一書中,有張照片銘刻於我腦海:母親林徽因抱著襁褓中的兒子,旁邊依偎著大兩歲的女兒梁再冰,美麗的媽媽深情融融地看著兒子……這張圖片的說明是:做了兩個孩子母親的林徽因,在美麗之外,又增添了母性特有的風韻與魅力。
那是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1934年,在梁從誡兩歲的可愛時節,林徽因滿懷母愛的喜悅,寫下了著名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是「一句愛的讚頌」,這是最美的愛的詩篇,當然這是面對嬰兒的深情的母愛。因為一部描述著名詩人徐志摩與三位女性(原配張幼儀,心儀對像林徽因,以及最後的伴侶陸小曼)愛情故事的電視劇,巧用了《人間四月天》的劇名,害得許多人以為林徽因的這首名詩是寫給徐志摩的「情詩」。彼時,距離徐志摩飛機失事而逝已有三年,作為好友的林徽因,散文名篇《悼志摩》才是獻給徐志摩的。
家學淵源,薪火相傳。「一代才女」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在杭州陸官巷林宅,5歲時遷居蔡官巷。林徽因在杭州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8歲時隨家遷往上海,12歲時遷往北京。祖籍福州的林徽因,稱自己為半個杭州人。2007年,林徽因紀念碑在杭州花港公園落成,人物像和記述文字全部鏤空,新穎別緻。那時我和妻子女兒特意一起騎自行車去看紀念碑,與「林徽因」合影。我們全家都愛林徽因。看著林徽因的照片,我總會感歎:人怎麼會長得那麼美的。
林徽因父親林長民,去京城是到北洋政府任職,因此與梁思成父親梁啟超成了同事,更成了好友。作為中國啟蒙思想家的梁啟超,有著政治與學術的雙重成就,無與倫比。梁任公啟超,廣東新會人。兩個南方的傑出家族,相聚在古老的京城,從而成就了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一千年修得共枕眠」,於是有了他們的女兒、兒子。
女兒梁再冰,是為了紀念「飲冰室主人」梁啟超而取名的;兒子梁從誡的名字,則是為了向我國宋代建築大師、《營造法式》編纂者李誡致敬。梁思成、林徽因這兩位傑出的建築學家,在中國的建築學、建築史研究上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他們沒有讓兒子梁從誡「子承父業」;作為歷史學者的梁從誡,終以環保主義者名世,他對中國的環保事業同樣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梁從誡先生做過教育、文化、翻譯、出版等工作,而非專業的環境工作者。他1994年創立了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被稱為「自然之子」。他先後獲得過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頒發的「地球獎」、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大熊貓獎」等等諸多環保獎項。公眾所熟悉所尊敬的,正是他的環保事業、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環保行動。
梁先生的名片很獨特:用的不是考究精美的硬紙片,而是一面已經打印過的廢紙。這也是「自然之友」不少志願者的做法。梁先生從來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而是不管走到哪裡都自帶筷子——當然,發明一次性筷子的日本人更聰明,他們整個國家不砍一棵樹來製作一次性筷子,而統統從中國進口。梁先生堅持用自行車當交通工具 ——大約只有他是騎著自行車去參加全國兩會的。筆者本人也努力向梁先生學習,堅持騎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而沒有購買小車。我對很多「主義」比較感冒,但我是環保主義的堅定支持者,雖然我不敢說自己就是環保主義者。我曾在《自然之友通訊》上發表過有關環保的文章,該雜誌就是用再生紙印製的,很質樸,很綠色。
「自然之友」的宗旨是「真心實意、身體力行、不唱綠色高調」。梁從誡說:「我們不求波瀾壯闊,但的確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是的,環保不只是一種紙面上的理念、口頭上的態度,而是一種隱藏在無數細節當中的生活方式,更是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沉之愛。
作為非政府組織的「自然之友」成立之後,梁從誡帶領成員們開展了一系列行動:保護川西洪雅天然林,保護滇西北原始森林和生活在其中的滇金絲猴,在可可西裡地區開展反盜獵行動……他們還提出了諸多意見建議,比如建議首鋼部分遷出北京,建議停止組織攀登梅裡雪山,建議設立長江源專項保護基金,建議制止北京周口店地區水泥污染等等。環保事業要贏得盡可能多的人支持。1998年10月,梁從誡通過英國駐華大使館,給英國首相布萊爾寫信,請求他設法制止英國的藏羚絨非法貿易,以支持中國反盜獵藏羚羊行動。布萊爾當天就給他寫了回信,後來訪華時還專門會見了他。
1998年克林頓訪華期間,到訪桂林,他特意安排與梁從誡等民間環保人士一起討論環境問題。那是在一個新改裝的涼亭裡進行的圓桌會議,梁從誡和廖曉義被安排在克林頓總統兩側,以突出對NGO——非政府組織的重視。梁從誡是第一個發言者,他簡介了「自然之友」,特別提到了現存不足1200只的滇金絲猴。隨後梁先生將奚志農拍攝的、特意製作的滇金絲猴照片作為禮物送給克林頓。克林頓看著照片說:「哦,那是我的表親!」全場大笑,氣氛頓時活躍……這在梁先生的文章中有生動的描述。
傑出的人士就要致力於改良社會,僅僅是「適應社會」那是遠遠不夠的。梁從誡反對在怒江上建壩,有人就罵他是「極端環保主義者」。梁從誡說,自己就是要向「極端發展主義」宣戰。「極端發展主義」肯定不是科學發展,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極端發展」,實質是一種巨大的倒退。
環保是廣義的普世價值。作為「環境使者」,梁從誡並不是狹隘環保主義者。那些以「極端環保主義」之名來反對環境保護的人,通常就是反對普世價值的人。如今,自以為是「半個人」的很多。1947年,梁思成在清華作過一個演講,叫做《半個人世界》,意為教育不全面,培養了許多的「半個人」——只有一方面的知識,而缺乏其他方面的修養。
我們所說的「保護環境」是廣義的,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文環境。從現實看,人文文物類的保護更難。古代建築遺存,是其中最可寶貴的。梁從誡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作為建築學家,就是保護建築遺存、就是保護人文環境傑出人士。北京和平解放前夕,是梁思成為解放軍畫出了詳盡的文物保護圖。老北京沒有毀在戰火中,但逐漸湮沒在建設的硝煙裡……到了2009年之夏,京城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得面目全非。這是北總布胡同老門牌3號,地處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範圍之內,曾是聞名京城的「太太客廳」,梁從誡就出生在這裡。一房地產公司取得了這裡的「房屋拆遷許可證」,於是開始轟隆隆的大拆大建。在媒體強烈呼籲之下,拆遷才告暫停。馬櫻花樹仍在,但斯人已去;斯人英名尚在,但故居已飄搖欲墜。這就是環保中國的現實。
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整個地球,環境的容量是有限的。這幾十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遺存損毀,觸目驚心、慘不忍睹、不堪回首。「有人說我們是世界工廠,我看我們是世界廚房!用我們的優質原材料做好飯菜,端上國際大餐桌,給自己剩下的只是一些爛骨頭,還有煙熏火燎的污染,不僅如此,還要把別人家廚房裡的泔水端過來……」梁從誡曾很心痛地這樣說。環境中國,早已失去了「橫琴抱鶴,枕石看雲」的浪漫意境。我們已經到了極其嚴峻的環境臨界點。
環境問題,本質上是人的問題,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國人口太多,消耗的資源太多,也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梁從誡有個環保核心觀念:「我們國家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太多,資源太少;擁有的任何資源用13億一除,就變得微不足道,而一個人只要喝一瓶水,加起來就是13億瓶水。」一個環保主義者,肯定是不贊成放開肚皮生孩子的。他滿心憂患地說:「要是哪一天,環境問題『爆炸』、人口問題『爆炸』,你們怎麼辦呢?」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梁先生說,與自然為友,是一種現代公民意識。但現實很令人遺憾,這種公民意識、現代意識遠未在廣大公眾的心中扎根。環保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奢侈品」。不用環保,也成了諸多企業節省成本的「第一選擇」。梁從誡先生很遺憾地提到:有一次他到一個很大的單位去演講,最後只來了五個人。「五個人我也照講不誤,因為你們能聽進去一點,一顆小小的綠色種子在你們心裡將來能夠發芽開花,那也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一片綠蔭。」
梁從誡先生逝世後,環保人士汪永晨撰文說,作為民間環保先驅人物的梁從誡先生,也是「失敗英雄」:「我曾親耳聽過梁先生的這句自嘲:我們一家三代都是失敗的英雄;可以說是屢戰屢敗但也都是屢敗屢戰。當時梁先生說,如果說我從祖父和父母身上繼承了點什麼的話,那就是信念:一個人要有社會責任感。」
在今天的城市,你看見越來越多的飛機,哪裡還能看見燕在梁間的呢喃。那美好的意境、意象,都是過去的。「希望」二字消失了,這是一個如何的隱喻?幾乎不是隱喻,而就是現實。你不用看遠處,就看看身邊,如今在你居住的城市裡,還能看到幾條清澈的河流?有多少被污染的城市內河,別說游泳洗衣,就是垂釣都不行了。梁先生曾有一個著名的比喻:當今的人類就像坐在「泰坦尼克號」上,你有一等艙的樂趣,我有二等艙的活法;或許有一天突然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來,拐也拐不了彎,大家只能同歸於盡……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我們真需要這樣的「杞人憂天」。
徐志摩在追求林徽因時,在給梁啟超的一封回信中寫下了一句著名的話:「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自我個人的追求,都是可以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淡然看待的,可是,一個國家的環保事業,是萬萬不可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言之的。如今的環保能持否?梁從誡先生的未竟事業,需要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