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ot password?
liamhero
  1. 喵友是趣味生活的自由意志乐园
  2. 持续的输出文字,不断的输出文字,我是怎么了,我是怎么了?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我是文字控………
  3. 寝室同学生日,一个昨天一个今天,两个人一起请客,两拨人一起吃饭,两种一起喝酒,两个小时一起吼爆KTV,然后我在喵友面前,度过不知道的第几个两小时。。。。。
  4. 在博客大巴是晒自己的思考,在喵友里面晒自己的心情?
  5. 人们是多么的容易纵情忘我啊!
  6. 点点网来了,catfan怎么办?
  7. 在喵友就有喵友的规矩,任何人不得乱来。
  8. 对老婆温柔体贴百依百顺,对自己残酷剥削千磨万砥
  9. 莫欺少年穷

    突然脑子里面想到了这个词组,直接引起了诸多联想。 beyond曾经拍过一部商业性质的电影《beyond的日记:莫欺少年穷》这算是beyond在事业蒸蒸日上时的一点锦上添花,电影的内容大致是通过四个青年人从挫折中奋斗到重生的过程,跟现在泛滥的“成功学大师”们兜售励志故事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这部电影有点beyond的自传的意味了,更加贴近生活和事实,在鼓励年轻人奋斗的作用上,和大师们兜售的商品而言,就是天壤云泥之别了,加之beyond历久弥新的号召力,总能给人一种前行的动力——莫欺少年穷! 电影版的《奋斗》上映了,里面陆涛说过这么一句话:被人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其实这么一句话是很“传销”的,如果这么一句话融入了传销人员的“洗脑课程”当中,那么被洗脑者价值体系就会无法被打破,任何境遇都能够自圆其说。你鄙视我,我看不起我,你说我是骗子,哼“被人嘲笑的理想,越有实现的价值”。于是更加的“传经布道”,以一个高尚者的身份执迷不悟的去解救世人。 其实,可以说一个人是执迷不悟,也可以说坚持果断,什么话都是人说出来的。现在360依靠着“免费模式”上市了,而当年周鸿祎则是靠着不管“三七二十一”的3721在第一次网络泡沫出现之前,赚到了第一桶金,大约有几千万了。可是CNNC的眼里,3721不过是一个穷少年而已,在有着官方背景的CNNC面前,3721蹦达的再高也只是一草根。后来CNNC十分高姿态的想收购3721的网络实名业务,并且说了周鸿祎拿小头,CNNC那大头,于是周鸿祎“莫欺少年穷”的向媒体爆料,也来一阵风波。之后加盟雅虎中国,评价者雅虎助手把的雅虎的业务拉到了5年来的最高点。这还不算,拿着马化腾但跳板,上演“艰难决定”的网络大战,在上市之前360还没有什么好和美国投资方拿得出台面的故事,而有了这么一场经历,老外便开始多多少少的重新掂量周鸿祎的分量了。现在360上市了,而周鸿祎还成了网络行业的天使投资人,想迅雷酷狗这样的国内软件行小巨头,都有他的股份。当年方正最好的程序员,如今却是网络行业一个巨子了,当真是莫欺少年穷啊。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和“莫欺少年穷”联系起来,应该讲的就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道理吧,指不定有一天那人发达了,自己办事还要看他的脸色。这其中的典范算是唐朝的郭子仪了,“郭子仪年岁高了之后,忘情声色,这天正和歌伎喝酒取乐,突然卢杞前来求见。卢杞是《唐书-奸臣传》里面的一个大奸臣,这个时候还没有得志。郭子仪马上命令所有的歌伎女眷全部退到后堂去,一个也不许露面,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事后家人问他说,平时您都不避讳我们见你的客人,今天来了一个穷书生,您为何如此谨慎?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是睚眦必报,人长得不好看,半边脸还有胎记。你们见了他一定要笑,到了他得志的时候,我们的儿孙全就都活不成了。到后来卢杞果然当了宰相,杀了很多当年看不起他的人,但是对郭子仪的后代始终关照有加,因为他认为郭令公很赏识他,大有报恩之意。”(南怀瑾语)但是把这样的事情绝对化,却又成了国人的劣根性了,想来现在很多围观群众,一般是出于麻木不仁,一半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吧。 莫欺少年穷,为什么“莫欺”?因为他穷!因为少年穷,所以他经得起折腾,他无所畏惧,不会患得患失,而对于未来,它还有着莫大的可能性,反正是穷,大不了在穷一点,区别不大,以后在把场子找回来。这句话里面,还有这对于少年的期许,作为少年,不要怕自己没有本钱,“年轻不怕失败”因为你没有什么好输的,一穷二白,怎么输都是一样,当你看到,当你感叹,当你无语那些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的野蛮横行时,你应该感到庆幸的是,你有着他们没有的资本,有着他们没有的塑造性,有着他们没有的可能性,少年的时候,穷是一种财富。
  10. 生命中的精灵

    大凡在文艺上行走的,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往往是最好的,比如曹禺的《雷雨》、罗大佑的《爱人同志》、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还有就是李宗盛的《生命中的精灵》…… 最近喜欢玩豆瓣电台这个玩意儿,这个东西省去了选择歌曲的麻烦,只要选择你想听歌曲的标签,豆瓣就会在他的数据库里面随机选取同种风格的歌曲,时常让你与一首好歌不期而遇。拥有相同功能的还有人人网的“人人电台”新浪的“新浪电台”而后面两者则有了模仿之嫌疑,不过打破垄断,向来是网络行业的常态,腾讯更是把这个奉为金科玉律。 于是通过”豆瓣电台”我便与李宗盛生命中的精灵不期而遇了。首先是一首《十七岁女孩的温柔》,略带调侃嬉皮,而不失真诚的歌词和曲风,把女生的温柔瞬间化作一缕春雨,音乐之外就是温柔。而后面这首《生命中的精灵》(跟专辑同名),深情而严肃,李宗盛在这张cd的内页做了一个歌曲说明,而对于《生命中的精灵》的说明是:建议聆听者身份是1、同意朋友重要性的人。2、不把爱情当作娱乐的人。3、需要一点点同意和支持的人。《生命中的精灵》虽然还没有日后李宗盛其他代表歌曲如《火花》《当爱情已成往事》《真心英雄》《飘扬过海来看你》那样对仗押韵朗朗上口好似一首首意蕴深婉的近体诗,他却真纯质朴,一如最初的李宗盛。 “八○年代初,还没混出头的李宗盛住在爸爸的瓦斯行楼上,天天骑着机车帮忙送瓦斯,回到家便关在房间里写着一首首自传体的歌曲。偶尔有朋友来访,他便弹唱给别人听,往往歌还没唱完,自己已经泣不成声。”音乐人常常有许多共同点,当年罗大佑当医生的时候也喜欢自己弹钢琴给朋友听他编写的歌。李宗盛以“木吉他合唱团”进入音乐圈,因为郑怡的《小雨来的正是时候》而一炮走红,于是有机会制作出这么一张个人专辑。就好象一粒种子干旱了好久终于遇到甘露,于是便卯足了劲来生长;就好比满腹经纶的人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被一伯乐相中,于是便恨不得一口气把胸中的韬略一下子全部掏出来。我想李宗盛在出他这第一张专辑时候的心情就于此相类似吧,专辑倾注的不仅仅是他对音乐的理解,更多的是他当时所有的生命经验,情感经历和生活领悟。也可能是因为这张专辑,李宗盛与张艾嘉之间有了那么一段情愫吧。 当年靠到林忆莲的时候,脑袋里一直想,这么牛逼的女人到底谁能够配得上她呢?后来发现他的老公是李宗盛,心中便觉得理所当然,也只有李宗盛能够配得上她吧。如今两个人劳燕分飞,是不是刚好印证了李宗盛《凡人歌》里那句歌词:“多少同林鸟,已成了分飞燕”?感情的事情总是难以说清楚的,既然曾经在一起如此美好如此传说,作为一个外人,而且是很外的外人,只能当作一场开始美丽结局失落的爱情故事吧。 李宗盛的《感性与理性演唱会》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而演唱会的开场白则是张艾嘉的一句旁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想来后来羽泉的专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羽泉》有点狗尾续貂的感觉了。对于这句话,李宗盛算是当之无愧吧。 [audio src="http://audio2.top100.cn/201104111104/9B50647F4F0D4ABE918262ECA71D4078/streaming1/Special_97445/M0097445019.mp3"]
  11. 今天算是成功早起了
  12. 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一个周期,以为很容易就可以达到,后来才发现远远高出了以前的学习密度。
  13. [link url="http://www.shanbay.com"] 一起来背单词咿呀咿呀哟
  14. catfan挺小资的,在这儿感受着小资的气氛而伪小资一下也不错的~
  15. 给予and接受

    给予就有权利,接受就有义务。这句话是海灵格在他著作《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列排列》前半部分解析纯理论现象学时候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学现象。 前不久去电影院看了《硬汉2》,刘承俊饰演大反派“黑勇”,黑勇越狱成功之后去夜总会场所找来了一个小弟帮忙谋划。这个小弟并不是想其他电影套路里面那样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只是因为当年黑勇救了他一条命小弟欠他一个情,在剧末小弟撂下一句话:“我欠你的情,已经还了。”之后,变开始为自己精心谋划,试图上演一场翁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 《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书中说道一个机能够影响一个人决策的心理学定理,说出来大家都不会陌生——“互惠定理”而互惠定理也是影响他人极为有效的策略之一,作者在里面讲到一个案例,说是一个宗教派别为了得到更多宗教善款,于是派出大量的教徒手拿一篮子玫瑰花,去车站公园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逢人就强行的送给一朵玫瑰花,然后顺势说出自己的教会需要筹集善款,希望你大发好心。这个方法很凑效,为这个宗教派别筹到了很多的善款,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很不情愿的把钱掏出来,但是别人送给你玫瑰花了,你不做点意思表示心里多多少少会有点过意不去,更不用说你不做表示之后那个人持续的可怜巴巴的看着你了。 这个跟我们平时遇到乞丐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如果乞丐只是纯粹的乞讨,我们的施予或者不施予的心态大多是取决于我们自己,而如果这个乞丐能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或者唱得一口好歌之类的,你愿意施予的倾向显然会大的很多——因为她也给了你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中国的古话:礼尚往来,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等等,说的其实一个道理。 这是人性心理的特点,不能说他坏也不能说他好。而这种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却有了另外一种意味便是给予就有了权利,接受就有了义务。于是我们不敢吃,也不敢拿——因为拿别人手软,吃别人嘴软啊。如果我们帮助别人,别人却是毫不知感恩,毫不知回报的话,我们必定是十分生气的。虽然不是说一定要他回报,你他如果是如此心安理得的样子,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就会觉得自己看错了人,感叹社会人心不古——怎么这样的人也有啊。 其实我也我们思维模式里面付出就有权利,接受就有义务的潜在前提在作怪。 于是有点更是陷入另外一种怪圈,他会很乐意帮忙,他会很利益帮你解决问题,但是他绝不会开口请你帮忙。他们心中一直有一种不安,好像要一定保持自己拥有权利的地位——这样就对别人没有任何亏欠啦,虽然他不会讨要他给别人带来的好处。一旦某一次别人帮了他,他的心理就十分的不安稳,就一定要还上这个人情才甘心,或者尽量少的拒绝别人提供的帮助,自己能够撑下去的,就一定会撑下去。绝大多数的大男子主义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也有那么一种人,我对你有恩,于是我可以对你颐指气使,可以对你耳提面命,说之必听,听之必从。他们的思维很简单,也很逻辑,对骂起来的话无外乎是:你不要忘了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其实这也是很可笑的,而且在很多家庭的排列解构之中常常出现这种状况,《五零后:父母对子女的普遍强奸》豆瓣上这篇文章惹来热议,它认为“客观地说,天下没有’没被父母祸害过的子女’,天下也没有’父母一定能祸害得成’的子女。”这种观点我确实不敢苟同,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上一代的父母们存在着很多侵犯孩子自由的现象,而这种侵犯还变得理所当然,究其原因意识不外物给予和接受这种几千年没有变过的心理流程或者说思维模式。 事物好坏,但凭一个人如何去圆润完满的拿捏,这也是学问的真谛。把这个写出来,只是想给更多人一些参考罢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