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ot password?
sane81
  1. 电影网站时光网被和谐? 时光网被封了吗?
  2. 【共感覺?】神童發現人類第六感官「物體速度改變,顏色也改變」

    [img src="http://catf.me/photos/545d5bda6148c823d44b5fa43029dfa7.jpg" width="625" height="352"] 大馬神童發現人類第六感官 (明報)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17:05 雅虎新闻 [link url="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14/4/kptb.html"] 就讀馬來西亞 大學的10歲混血兒神童艾南,兩年前發現人類有5個感官之外的第六個感官。 艾南8歲時告訴父親柯里,物體移動到特定速度時,他會看到物體前面出現出特定顏色,而當物體的速度改變時,顏色也會隨著改變,換言之,物體移動的速度,都會有特定的顏色標誌。 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自然科學系的柯里,因此開始與艾南共同研究這項感官,並將研究成果「人類新感官的觀察─速度感官和它的特點」發表在Philica線上學術論文網並將艾南這項感官稱為「速度感官」(Velociperception)。 柯里認為艾南的「速度感官」源自他的「聯覺」(synesthesia),意即當艾南的其中一個感官受到刺激時,會令另一個感官產生聯鎖反應。歷史上不少天才如達文西即被認為具有這種感官。 艾南的這項感官還在成長中,因此未來他很可能發展成只要對某項移動物體看上一眼,即能透過它們的顏色、形狀和紋理,分辨它們的角速度(angular velocity)或稱為轉動速度。 艾南7歲時即在新加坡 通過英聯邦國家標準的初中升高中劍橋O級化學考試(O Level),是新加坡歷年來最年輕的考生,這項紀錄當時還被列入「新加坡紀錄大全」。 艾南曾申請新加坡理工大學 就讀,但校方擔心揠苗助長,也因為實驗室儀器和設備對10歲以下學童顯得太高和太大而拒收,但馬國私立精英大學(HELP University College)卻願意錄取艾南,柯里因此舉家搬遷馬國,並定居此地。 目前艾南在大學攻讀電腦工程、化學、數學和物理課,未來計劃到美國 念大學。 艾南父親柯里是愛爾蘭人,母親是馬來西亞人。 (中央社) [img src="http://catf.me/photos/de2b21d08d89e6ac84736ae1d6d01470.jpg" width="250" height="185"]
  3. 中大動漫祭預告 – 講座:「讓日本動畫在香港播出去」

    日本是動漫畫的創作大國,每年在日本出產及播放的動畫不計其數。在其他地方,也有許多觀眾希望能收看這些作品,感受動畫裏的內涵和創意。然而,一套動畫要在本地播出,卻是經歷過一關又一關。電視台要購買授權,洽商進口至本地的事宜;本地的工作人員,又要為相關的安排謀劃,希望能克服當中的文化差異,把作品的意義、內涵和創意,以本地觀眾易於理解、接受的方法表達,好讓作品得以推廣,讓廣大觀眾喜歡上它。就此,我們請來近來J2高質素動畫的兩位相關業界人士:簡艦長和聰聰21,向大家講述箇中的事項,探討當中的難處和趣事,體驗業界人士的苦與樂! 日期: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10月25-29日為「中大動漫祭」) 地點:利黃瑤碧樓 (ELB) LT4 時間:7:15-9:15PM 講者簡介: 簡艦長 簡艦長是1986年創會的本港早期的動漫組織「四百呎」的創會會員,此外亦是「之友社」的會員、「漫畫同盟」的營運委員。簡艦長是資深傳媒人,曾在多份報刊雜誌,擔任主編、編輯、首席記者、專欄作家、撰稿員等崗位,向本港大眾推廣動漫遊戲的相關文化、資訊以至有關攻略。曾使用的筆名包括「任天堂機主」、「Capt D.K.」等。 曾任職的媒體包括:《A-CLUB》、《人鎗誌》、《Game Express》中文版、《Game通信》中文版、《神奇地帶》香港版、明報集團、《天天日報》、TVB.com、《快周刊》、《Penthouse》中文版、《東周刊》、《玩物誌》等等。現職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周刊》編輯。 簡艦長亦曾擔任漫畫雜誌的翻譯,曾效力於《亞空間》、《漫畫周刊》、天下出版社,滿意的翻譯作品有安永航一郎的《縣立地球防衛軍》、萩原一至的《Bastard》、原秀則的《冬物語》、有紀正美的《機動警察》、《銀河英雄傳說OVA版》等等。簡艦長亦曾替本地文學雜誌《愛+情故事》擔任日文翻譯,翻譯過村上春樹與安西水丸合著的散文集,以及其他作家的文章。此外,他也是《魔洞神龍》的原案人、小說原作者。早前亦擔任J2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的翻譯顧問。 簡艦長亦曾參與多個動漫同好族群的活動,包括講座、分享計劃、義工活動等。 聰聰21 聰聰21現於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任職導配,主力為配音節目修改配音口稿,以及指導配音員配音。由他導演的動畫,包括《爆笑管家》、《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一及第二季、《黑執事》第一及第二季、《CANAAN 迦南》、《甲賀忍法帖》、《俏皮劍俠小紅帽》、《衝鋒21》、水田版《多啦A夢》、《東京地震》、《翼之奇幻旅程》第二季、《高達00》等等。除動畫外,他亦曾導演《命中注定我愛你》、《機械夢情人》、《戀愛初稿》、《律政狂鯊》、《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敗犬女王》、《戀愛夢工場》等電視劇或電影的配音。此外,聰聰21亦為多套動畫和劇集的一些集數,擔任翻譯或配音員撰寫的工作。 聰聰21亦為多份報刊雜誌,執筆撰寫有關動漫畫的專欄,或相關的專題稿件與評論。專欄文章曾刊於《澳門日報》、《中國時報》,而專題稿件或評論則散見於《明報》、《蘋果日報》、「香港獨立媒體」網站等傳媒。曾使用的筆名包括「李小狼」、「內木一郎」、「小郎」、「小竹哲」、「沖之」、「檸檬草太」等。 聰聰21亦是多個研究、探討或評論動漫文化的組織成員,包括「Blooding」、「動漫線」、「香港動漫研究所」等,除了為組織撰寫關於動漫文化的文章,亦為其雜誌和網站擔任編輯的工作。他亦曾在網上電台開咪,策劃動漫相關的廣播劇,創作同人故事。他亦是「大專動漫畫聯會」的前幹事,「知識產權關注小組」、「知識共享行動」、「開源香港常用中文字體計劃」等組織的成員。 转自:[link url="http://www.cuhkacs.org/~acsoc15/blog/?p=156"]
  4. TVB J2《CANAAN 迦南》观感

    比起《东之伊甸》,现在收看的《CANAAN 迦南》也同样有趣。又是一部悬疑类型。中东战争孤儿引起的爱恨情仇故事。 [img src="http://catf.me/photos/41405cd179bd0566363af32c015c281c.jpg" width="640" height="355"] 如果说《东之伊甸》是诈欺游戏;那么《CANAAN》就像是血色星期一+反恐24小时的中国版。如果说《东之伊甸》是英雄主义;那么《CANAAN 》就是反思英雄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关联。 作画品质之高,和《东之伊甸》不相上下,有出彩的格斗戏和文戏,拍片手法运用许多电影镜头。剧情掌握了「生活」与「戏剧」的比重。感情很细腻。 [img src="http://catf.me/photos/46624daf3e226083aaf336ffe948ab8d.jpg" width="640" height="355"] 每个人都是一张半明半暗的脸被笼罩在黑暗的背景,内含多少善恶道理。黑色电影的摄影风格。场面给人昏暗阴森、前途无望的感觉来传达宿命情绪。反派的阴谋和主役的精神焦虑。第一主角充满失意与孤独,第二主角是道德上的双重人格,两人在死亡中寻找归宿。 [img src="http://catf.me/photos/9de6bc71759d48831f4fc2d82294875e.jpg" width="640" height="355"] 部分情剧很搞笑,灰暗基调仍然是阴郁风格,且无处不在。除了观众熟悉的追车戏和枪战戏,还加入特工斗智、人质挟持、恐怖攻击和核弹危机等要素BOSS阴冷残忍的面容活跃在犯罪社会里。 片中,我充分感受了男装风格的美学魅力(啥?),好吧,一開始我真的是將白髮當男主角來看,不过后来发现是女生,纤细内心直逼林黛玉,类属多愁善感的性格。单纯,没有心机,看起来有点呆呆的。 ”人,是很复杂的。枪,是很简单的。一扣板机,什么事都能解决。” 死小孩,当人类感情是调色盘那样简单? [img src="http://catf.me/photos/002fe619c6c6e45f8ab703798e9f3d2a.jpg" width="640" height="355"] [img src="http://catf.me/photos/d05e0e5d9a01d67d993c299b34ee089e.jpg" width="640" height="355"] [img src="http://catf.me/photos/a89a7a647d614becbe7d6242ada6a9a7.jpg" width="640" height="355"] [img src="http://catf.me/photos/2f9c63ec01e5fa7b89a196655831e4ec.jpg" width="640" height="355"] [img src="http://catf.me/photos/774268dc9859e3321ce7066313962f26.jpg" width="640" height="355"] [img src="http://catf.me/photos/e4acc019f48356d0e8931051d33e8589.jpg" width="640" height="355"] [img src="http://catf.me/photos/3b8ca4c2d7f079283fd9a6a5bde9bfdf.jpg" width="640" height="355"] ……完全猜不出在想什么的BOSS。 [img src="http://catf.me/photos/d6a3e938233288dee9c77c92b24df57b.jpg" width="640" height="355"] 一直很喜欢诡异风格,不知道为什么”黑暗漫舞”这类作品我通常都会给予高度评价,大概是我变态吧!呵呵。 --------------------------------------------------------------- 共感覺(日語:きょうかんかく) 源自一部電影的片名,《Synesthesia》中譯「共感覺」,又稱為聯覺、通感或聯感,這不是科幻,是一種官能心理學名詞。詞源來自「希臘文 Syn(共同)+ Aisthesis(感覺)」。共感覺指一個人感覺混淆,彷彿五種感官知覺融合、合併為一的過程。臨床醫學上意指一種感覺混合的罕見心理症狀,意思即為感官之間的互動綜合。 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茂爾(Daphne Maurer)在2004年11月6日的美國通感協會發表研究,人的感覺器官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整體,任何一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以後,都會誘發其他感覺系統的反應,這種伴隨性感覺被稱為共感覺。共感覺是所有嬰兒都具備的能力,茂爾說:「還在學走路的小孩感受到白球的聲音較高,黑球的聲音較低,與具通感能力的成人一樣。隨着人的成長發育,大多數人的通感就遭到抑制。」具有通感能力的人長大後以為所有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跟自己一樣,在他們提出像「她有個橘色的名字」,這樣的意見時,他們才會發現自己的感覺不同於別人。 美國華府的神經學家席理查德·西托維克(Dr. Richard Cytowic)撰寫兩部關於成人「共感覺」的名著,他平生見過四十多個共感覺例子,是「共感覺」這項主題的首要權威。廣義來說,共感覺涵蓋了五大感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當原本毫無關聯的刺激與感覺相連結,譬如說:視覺引發聽覺(色彩→音樂);嗅覺引發味覺(氣味→顏色感覺)等。除上述的五大感官,語言文字本身也可能觸發共感覺。 人的五感中,會從一種型態的感官刺激,如聽覺,引發另一種型態的感覺,例如視覺或味覺等。好比有人聽到尖銳的高音,會看到紅光,或是吃雞肉時手感覺的形狀是圓錐形。研究發現一般人都曾經在某個階段中,有過這種狀態的生活,有鹹的視覺、紫色的嗅覺、正方形的味覺,還能描述綠色波浪狀的交響曲,也就是視覺帶有聲音或觸覺帶有味道等等。「時代雜誌」2001年5月21日曾報導,台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杜尚(Sean Day)每次聽到淒絕的薩克斯風樂聲,眼前就會出現一堆亮紫色的蛇形在空中扭動。口琴的聲音看起來比較舒服的淺綠色,叮叮咚咚的鋼琴則會帶來一片藍色的薄霧。食物也是色彩繽紛的。吃芒果冰的時候,牆壁會呈現萊姆綠,還有一陣陣櫻桃紅的條紋漣漪。 舉例說明:有一幅畫,普通人只能用視覺來理解,因為他們只有一個感官來認識它,共感覺者看這幅畫的時候,就會使用全部五感來補捉它,再將獲得的情報交給大腦進行分析理解,與普通人相比,共感覺者可以更深刻理解事物。但是人類的大腦無法解釋其中的過程,憑借現在的語言學,沒有可以用以進行表達這種直覺的詞彙,結果就是十分的矛盾,明知道了答案,卻不知道理由,就像是剛出生的嬰兒,還沒有學會說話的嬰兒,努力對母親對他說的話,作出反應。缺乏智慧的生命,用他全身的一切,嘗試去理解身邊的事物。事實上,在腦功能剛完善之初,語言中樞和視覺中樞並沒有分開,而是共同進行工作的,導致這兩種中樞分吸進行工作的,正是我們的「知識」。體系化知識確實可以減輕大腦在學習時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減低人類五感的敏銳程度。看見事物的全局,光憑感覺就能理解其中的內容。不是按部就班地慢慢思壞,而是一下子就抓住全局的思考模式。共感覺者能從一列看起來毫無意義的數字中,看出其中的「意義」。就算沒有區分主幹和細節的知識,依靠不同的顏色就能判斷出來。不是推導出答案,而是直接得到答案的直感者,這種特殊性就是共感覺。 共感覺最常見的形式是「有顏色的聽覺」,倫敦大學心理系的拜倫科恩(Dr. Simon Baron-Cohen)指出,有顏色聽覺的人幾乎總是經歷過「有顏色的母音」及「有顏色的字母」,共感覺者描述自己聽到母音或閱讀字母時,會「看到」顏色。共感覺只會發生在不到 1%的成年人中。科學研究顯示所有的嬰兒都擁有共感覺的能力,只是隨着人的成長,大部分人這種共感覺之間的聯繫就會被抑制住。共感覺者在成長過程通常會以為每個人都與他們有一樣的感官能力,直到發現其他人並不會和他們使用一樣的形容詞來描述事物時,才會知道自己與眾不同。擁有這類稀少天賦成為藝術家人並不少。 例如: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日本詩人松尾芭蕉、美國歌手史提夫·汪達、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等,他們都有神秘的共感覺能力。歷史上許多藝術家這種「彩色聽覺」的能力,最知名就是俄國作曲家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他試圖將這些色彩與音調的共生感覺譜進他的第五交響曲,一個「音樂與色彩水乳交融的構想」,精確地羅列曲調、每秒震動次數和色彩的對應表:C調-256次-紅色,升C調-277次-紫色,D調-298次-黃色,升D調-319次-森林的鋼鐵之光,E調-341次-珍珠白和月光的閃爍,F調-362次-暗紅色,升F調-383次-水藍色,G調-405次-偏玫瑰紅的橙色,A調-447次-綠色,B調-490次-珍珠藍。這首交響曲在演出時,除了安排完整的交響樂團之外,還需要用到一架鋼琴、合唱團和一部能將色彩投射到布幕的色光風琴。可惜首演時,被人以不切實際的理由給刪除。普通人對於共感覺者的感知的現象無法理解,共感覺者經常感到極深的孤獨與疏離感。 一般而言,兩萬五千人中會有一人是共感覺者。科學研究裏粗略估計的數字,是兩百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的人,會擁有共感覺。其實,還有很多人有這樣的情況,但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麼。在美國有共感覺的女人是男人的三倍,英國則是八倍,造成男女差異的原因不明。研究統計共感覺者有正常或高於平均的智商,他們的神經病理測試都是正常的。科學研究人員對共感覺有興趣是因為它也許能解開一些人類知覺的原理,研究知覺上最大的謎團是叫做「系統問題」,沒有人知道我們如何將所有的知覺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知覺,例如當你抱着花的時候,會看到顏色、看到形狀、聞到香味、感覺到花的質感,大腦會將這些知覺統合成一個花的概念,共感覺者會將額外的知覺加到他們花的概念之中,研究家這些知覺主要是可以幫助人類了解人類如何感知這個世界。 共感覺設定並不來自奈須磨菇,428本篇監督石井次郎要求加入原案。根據石井次郎Twitter說法,受到2005年晚間 23:00-24:00,NHK BS世界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播送的節目,名為『“共感覚”の不思議 言葉誕生の謎に迫る 』(制作:BBC)所影響。 轉自 [link url="http://zh.wikipedia.org/zh-hk/CANAAN"]
  5. TVB J2《东之伊甸》残念第11话的结局,似乎没把故事讲完整?

    动画内容大致是,一群社会问题之下产生反社会的一群菁英,一老头丢一笔巨资给菁英互相竞争,类似诈欺游戏。不满现况的菁英打算推翻日本现有社会体系,男主角极力阻止。剧情深度地探讨出日本老龄人口和啃老族等多项社会问题。 [img src="http://catf.me/photos/3c97ad111b9983c06079279ce8fe2ea9.jpg" width="640" height="359"] 来说《东之伊甸》体材。可以感受剧本,工作人员认真且努力地去写新题材、挖堀社会问题,立意值得赞扬。动画监督是神山健治,押井守的徒弟。押井先生素来以理论、人生、哲学这方面体材出了名。看了《东之伊甸》音乐洗脑、两万裸男归国等天马行空的点子。神山啊,押井老师可曾教你这些乱七八糟的设定? 比起押井守,缺乏严谨逻辑上的问题,说白较为"儿戏"。神山你不是要拍写实系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变成科幻片以及少女向? 《东之伊甸》这片子各方面什么都很好。神棍以外。画质和质量各方面是相当出彩,相较于当下已经滥掉的日本动画界来说电视动画剩卖萌卖肉类型。《东之伊甸》执意走原创精神,我是肯定它。蛋疼自己一点不喜欢,动画剧情太过于呵护啃老族了!!! 暗示啃老族是社会救世主这点有些不怎喜欢。我们一群职场上被劳力榨压的阶层,看如此歌颂、美化啃老族、吹捧着社会米虫,无视社会底层劳动者,上班族内心多少有点不平衡…>_<" 日本动画可爱一点,家中啃老族永远都是使用PC高手,这是为什么?
  6. 职场内的悲哀

    今天很郁闷,都下班时间了,准备要走,结果单位某主管让我去仓库搬给资料 当时还没走还有其他两名老油条,他们没事,我有事? 有点生气,都下班时间了,没有加班费,居然还要我干这种事!! 有点气愤…无奈......!!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