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ot password?
cpxxpc
  1. 昨日对百家讲坛“收割”完毕,今日全力整理中…(180618)
  2. hello 收趣(替代360doc)^_^(180618)
  3. “各位”辛苦了^_^(180617)

    [img src="https://catf.me/photos/fd741c3c97808420bfd1dfbd9d5b5891.jpg" width="1080" height="810"]
  4. 多台电脑齐下载,百家讲坛大汇集…(180616)

    [img src="https://catf.me/photos/169554e409c727c07d477a9290d8524e.jpg" width="1080" height="810"]
  5. 开通了115社区,聊胜于无吧^_^(180615)
  6. 晚发就晚发吧,反正黄不了,就当作为积蓄存银行了,只可惜没有利息^_^(180614)
  7. 昨晚,自诩为文明人的我突遭某所谓“站长”的嘲讽,惊愕之余不禁反思:难道客客气气道出的肺腑之言也成为“废话”、“怪谈”了吗?!(180613)
  8. 连续第三个月GZ难产了,看看这次啥时候解决?!(180612)
  9. JB后能提前回家,也挺好啊!(180611)
  10. “科”考取消,挺好啊^_^(180611)
  11. 安静的多读、多听、多看、多想,少做些与自己的精力、财力、能力、定力不符的事吧!(180610)
  12. 极简生活,极简内心,2019前个人公开发布不再做任何规划与要求,自在随意就好^_^(180610)
  13. 180608 由汉族和唐人街说开去……

    中国的主体民族被称为汉族,这来源于汉朝,中国人在国外城市中的聚居区被称为唐人街,这来源于唐朝。汉唐同为中国最为强盛的王朝,经常被拿来并列使用,似乎二者并无太大区别,但为何在上述称谓中却不能随意对调,称为唐族或汉人街呢?

    其实,了解了这两种称呼的来源,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了。汉族(汉人)的称谓来源于汉朝及其后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主体民族的称呼,是属于中华文明圈内民族称谓;而唐人街(唐人)的称谓则来源于唐朝及其后国外居民对移居过来的中国人的称呼,是属于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国别称谓。由此,类似于汉族、汉语、汉字等称谓的使用范围一般主要在中国以内,而国际范围内的对应称谓则为华人(唐人)、中国语(华语)、中国字(中文)等(虽然对应的称谓所指代的范围其实是不同的)。

    其实,这种称谓上的区别与汉唐两朝在特质方面的区别也是对应的——汉朝强大,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更多是对同文化圈的周边民族而论的,而唐朝强盛,其影响力则是国际性的、跨地域的,对非本文化圈的众多国家和民族仍具备相当的影响力。这里只是由称谓问题引发出自己对汉唐异同的点滴粗浅看法,至于更深入的对比,则不是我能驾驭的了。

    注:本文为个人原创(除个别引述内容外),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受个人学识所限,文中错误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谢谢!!
  14. 180518 春秋与战国两时期战争性质小对比

    昨日收听喜马拉雅FM的“中国通史大师课”,其中谈到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战争性质的不同之处,引起了我的反思。现在把课中所讲及自己由此产生的一点延展想法记于下方,也算是自己的一份发挥版“课堂笔记”吧~~

    春秋时期的战争简单来说突出“争霸”的特点。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成为诸侯的霸主,不以灭国为目标,只要把对方打败了、打服了,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就可以了,所以战争往往“点到即止”,规模不是很大,过程往往较短,也不那么残酷与血腥,当然,战争所造成的伤亡和破坏也就相对较小。况且,春秋初期以至中期,各国还比较重视周礼,相应的军队也就是十分重视军礼,军队的组成尤其是指挥层面往往都是贵族,战争讲究师出有名,战争过程中讲究人道主义,况且,各国君主之间的亲缘、血缘关系尚存,大家都算得上远亲故友,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些因素也导致当时的战争往往还带有比较明显的礼仪性和程序性,由此还产生了不少现在看起来感觉迂腐和好笑的桥段,这里就不赘述了。

    战国时期(包括春秋晚期)的战争简单说来突出的则是“兼并”的特点。战争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兼并对方、消灭对方,所以战争的规模往往较大,过程较长,战争的过程残酷而血腥,自然的,所造成的伤亡与破坏就绝非春秋时期战争所能比拟的了。究其原因,这个时期周代传承的礼仪(包括军礼)已丧失殆尽,各诸侯之间的亲缘与血缘也已大大疏远,贵族的地位下降,军队的构成变成以平民为主,尤其像以“虎狼之师”闻名的秦军,军功完全是根据砍下多少人头来定的,所以这时期的战争,什么礼仪性、程序性,统统丢掉,上了战场,只认一个“杀”字,像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就是典型的血例,正因如此,这个时期的战争,也可以称之为“灭国”战争。

    比较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战争性质的不同之处,还想用近现代我国所遭受的外来入侵战争来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清末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某种程度上就有点像春秋时期的战争,入侵的英法等国并不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其主要目标是为了逼迫满清政府开放口岸,允许自由贸易,说白了是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所以战争规模往往不大,时间也不长(至于其血腥程度与破坏程度与后面要提到的日本侵华战争相比也相差许多,注意,只是相对后者而言的,恳请爱国愤青们勿喷)。而日本侵华战争则某种程度上更像战国时期的战争,入侵的日本法西斯完全以灭亡中国为目标,所以战争的规模、时长、残酷性、破坏程度都远远超过前述中的英法与八国。也许,这个比方并不恰当,就算是我的一时突发奇想吧~~~

    注:本文为个人原创(除个别引述内容外),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受个人学识所限,文中错误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谢谢!!
  15. 180517 我国历史上的“正朔”与“旁支”

    中国历史由于太过悠久,存在过的王朝与政权又太过繁杂,所以史家在记史的时候就必须找到一条主脉,以此作为统揽这上下五千年的依据。历史上的某一个确定的年份,都应该对应作为基准的某一王朝的某一年份,这种对应必须是唯一而且明确的,尤其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同时存在多股并立政权的情形下,这种作为基准的主脉就更显得重要且必要。这条所谓的主脉,也就是我国历史上常说的“正朔”(即正统),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代表中国的合法性与唯一性,身为居于正朔的王朝,历史即以其之纪年为基准。而其他同时并立的政权,则只能称之为“旁支”,成为正朔这朵“红花”身旁的“绿叶”,尽管有些时期,绿叶的势头甚至盖过了红花……

    放眼全球,像我国这样历时数千年“正朔”不断的国家是绝无仅有的,中华文明也正因如此才成为世界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这无疑是值得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与自豪的!!

    以下就以历史为轴,简要列出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正朔”之所在(附带同时存在的主要“旁支”;请特别注意▲所标示出的几个特殊时期)——

    △ 传说时代:以三皇五帝为正朔

    △ 前2070-前1600:以夏为正朔

    △ 前1600-前1046:以商为正朔

    △ 前1046-前771:以西周为正朔;各诸侯国为旁支

    △ 前770-前256:以东周为正朔;各诸侯国为旁支

    ▲ 前256-前221:以秦(秦国)为正朔;其他诸侯国为旁支

    △ 前221-前206:以秦(秦朝)为正朔

    ▲ 前206-前202:以汉(汉国)为正朔(刘邦为汉王);项羽西楚等其他封国为旁支(楚汉战争时期)

    △ 前202-后8:以西汉为正朔

    △ 8-23:以新(王莽建)为正朔

    ▲ 23-25:以玄汉(更始帝刘玄建)为正朔

    △ 25-220:以东汉为正朔

    △ 220-265:以曹魏为正朔;三国中另两国蜀汉、吴为旁支

    △ 265-317:以西晋为正朔

    △ 317-420:以东晋为正朔;五胡十六国为旁支

    △ 420-581:以南朝(宋、齐、梁、陈)为正朔(陈589亡);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为旁支(旁支某种程度上强过正朔的一例)

    △ 581-618:以隋为正朔

    △ 618-907:以唐为正朔

    △ 907-960:以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正朔;十国及辽为旁支

    △ 960-1127:以北宋为正朔;十国残余(北汉979亡)及辽、金、西夏为旁支(旁支某种程度上强过正朔的另一例)

    △ 1127-1279:以南宋为正朔;金、西夏、蒙古为旁支(旁支某种程度上强过正朔的另一例)

    △ 1279-1368:以元为正朔(1271由蒙古改国号为元)

    △ 1368-1644:以明为正朔;北元、后金为旁支

    △ 1644-1911:以清为正朔(1636由后金改国号为清);南明为旁支

    △ 1912-1949:以中华民国为正朔

    △ 1949-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朔

    注:本文为个人原创(除个别引述内容外),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受个人学识所限,文中错误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谢谢!!
  16. 180516 简述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生”历程

    中国古代历史上,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几乎都存在着汉族与所谓“蛮族”的对立与斗争(当然也存在着合作与融合,但此方面并非本文主要讨论范畴)。当汉族王朝强大而统一时,这些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往往成为斗争的失败者,最终要么融入汉族文化(如匈奴),要么远遁他方(如突厥);当汉族王朝自身软弱,甚至由此导致分裂的时期,则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如北魏、辽、金);更有甚者,直接取代羸弱的汉族政权,建立起以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的大一统帝国(如元、清)。

    当然,拥有数千年传承的汉民族和汉族文化的生命力是绝非这些凭蛮力兴起的少数民族所能比拟的,因此,无论上述哪种情况,最终的结局都是汉族文化始终未曾被湮没在这一次次的变故中,汉民族的统治在一次次跌倒后重新复兴…… 反而是这些当时风起云涌的少数民族,要么因不断汉化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彻底融入汉民族者如鲜卑族,很大程度上失去其民族特征者如满族),要么因拒绝汉化或消极汉化而被时势所淘汰,最终只能退出中原,回归祖地(如蒙古族)。这可谓就是我国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从政权与文化角度的“融生”之道吧。

    以下简单盘点一下历史上各时期汉族与各主体少数民族彼此“融生”的历程——

    △ 先秦:汉民族尚未成型,当时所谓的“华夏民族”其实是以炎黄及其后继者的部落为核心,加之被其不断兼并、同化的周边稍落后部落所组成的综合体。此时期能称得上“蛮族”的,也就只有更为野蛮落后的犬戎等北方部族了(战国时期已包括匈奴)。

    △ 秦汉三国西晋:汉民族已逐渐形成,统治中国主体(秦、汉、西晋为统一政权,三国时期为分裂政权);有实力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匈奴。

    △ 东晋南北朝:汉族政权退守南方(先后经历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方全部为少数民族占领(先后经历十六国、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主要统治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这所谓的“五胡”(另:十六国中包括少量汉人割据政权,北朝中的北齐亦为胡化汉人所建立)。

    △ 隋唐:汉族统治中国主体(隋、唐);有实力的少数民族主要为突厥、吐蕃。

    △ 五代十国及北宋:汉族统治中国大部(五代十国为分裂政权,北宋为半统一政权);北方大部为少数民族占领(辽),主要统治民族为契丹(另: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及十国中的北汉亦由汉化的沙陀人所建立)。

    △ 南宋:汉族政权退守南方(南宋);北方全部为少数民族占领(先后经历金、西夏、蒙古;西夏仅统治西北局部),主要统治民族为女真、蒙古、党项。

    △ 元: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主体,主要统治民族为蒙古;汉族完全失去统治地位。

    △ 明:汉族统治中国主体;有实力的少数民族主要为蒙古(鞑靼)、满(满洲)。

    △ 清: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主体,主要统治民族为满(满洲);汉族完全失去统治地位。

    PS:清亡后,主体民族恢复为汉族;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平等和谐共处。

    注:本文为个人原创(除个别引述内容外),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受个人学识所限,文中错误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谢谢!!
  17. 180505 秋千、妈妈和儿子(2018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秋千、妈妈和儿子,每年中这个季节的我们…… 希望就此打造一篇nn与妈妈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摄于2014.06—— [img src="https://catf.me/photos/fd9f4940dc926f991915df31d462e080.jpg" width="1080" height="810"] 摄于2015.04—— [img src="https://catf.me/photos/7807397ab28f686aa80757a97d68344d.jpg" width="1080" height="810"] 摄于2016.05—— [img src="https://catf.me/photos/2b52af4a2cb115c8a60d523ea0bc185f.jpg" width="1080" height="810"] 摄于2017.08—— [img src="https://catf.me/photos/8869a4e1defa9a02a0e3688ab608f0bd.jpg" width="1080" height="810"] 摄于2018.05—— [img src="https://catf.me/photos/851c3993a7faacd96f2a1d7ed8da0641.jpg" width="1080" height="810"] 摄于2019……
  18. 180413 秦与隋,一对“难兄难弟”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大家公认的就算是汉唐两朝了,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为汉唐盛世奠定基础的两个短命王朝——秦和隋。今天抽空简单对比了一下这对“难兄难弟”,发现他们之中的一些十分相似之处,自我罗列及评析如下——

    其一,同样“短命”。秦从兼并六国,始皇称帝,至子婴投降刘邦,共存在了14年(不包括统一之前的诸侯国秦国);隋从杨坚称帝,至恭帝禅位于李渊,共存在了38年(如果从灭陈结束南北朝纷争算起,真正统治全国的时间仅为30年)。

    其二,同样三世而亡。秦统一后共历三帝:始皇帝赢政、二世皇帝嬴胡亥、秦王嬴子婴(严格的说,子婴已废除帝号,仅为秦王);隋亦共历三帝: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此外还有王世充立的恭帝杨侗等,往往不算在内)。

    其三,同样是强盛之下骤亡的。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何其雄哉!统一文字、法规、度量衡,筑长城、修驰道,何其壮哉!却于始皇帝病逝后仅仅三年就轰然倒塌,何其凄哉!!隋亦相似,结束了南北朝纷争乱世,一统天下,开创了开皇盛世,修运河、征高丽,真可谓气势磅礴、威武雄壮,但却于炀帝后期急剧衰乱,短短不到十年间就灰飞烟灭,不禁令人惋惜!!

    其四,同样出现了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秦为始皇帝赢政,隋为炀帝杨广。但公允来说,这二位都是很有理想、很有作为的皇帝,只是限于个人性格(过于严酷且急于建功立业)和时代背景(秦以法家思想统一六国,严刑峻法之下引起强烈反抗;隋统一根基尚浅,遇炀帝暴虐,引起天下群起而反)而被列为暴君的典型(尤以炀帝为甚)。

    其五,同样为后继朝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秦为汉做嫁衣,隋为唐立根基。虽然汉唐之初均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国计民生,并适当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所以才得以长久统治,才得以创立各自的盛世,但不可否认的是,汉唐盛世的制度基础、统一基础等诸多方面都是身为前朝的秦与隋奠定下来的,而且,没有秦与隋强盛之下骤亡的前车之鉴,汉唐初期的统治者也不会自如的绕过这些害国之坑,娴熟且谨慎的将国家带入正途的。

    由此,让我们永远记住秦与隋这对“难兄难弟”,还他们在我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与记忆吧!

    注:本文为个人原创(除个别引述内容外),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受个人学识所限,文中错误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谢谢!!
  19. 180408 关于中华“第N帝国”

    关于中华第N帝国的说法,闻之已有一段时间,最近又看了看网上的一些讨论,比较分析之后,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套观点体系——

    其一,按照世系传承(同时也蕴含着文化传承)来划分:第一帝国至少应该由周始,经秦、两汉、三国(以曹魏为主脉)、两晋、南朝宋齐梁陈,至陈为隋所灭而终,血统上以汉(华夏)为中心,文化传承上皆由周而来,世系传承上以禅让(至少是名义上的)为主,革命为辅。第二帝国由北朝北魏始,经东西二魏/北齐北周(以西魏、北周为主脉)、隋、唐、五代十国(以梁唐晋汉周为主脉)、两宋,至南宋为元所灭而终,血统上汉胡杂融,文化传承上以中华文化为重心,世系上亦形成一套以禅让为主的传承体系。至于第三帝国,貌似可以由元始,经明、清,至清亡而终,亦有仅包括明清两朝,或仅包括明朝的(盖因元、清均系汉族以外民族完全统治而排除),更有甚者,主张应由辽始,经金、元、明、清,至清亡而终,其理由与上述对第二帝国的认知类似,个人对此不予置评,仅罗列观点而已。

    其二,择大一统朝代而划分:第一帝国为秦汉,第二帝国为隋唐,第三帝国为元明清。这种论点应源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与“其一”中的划分方法完全是不同的着眼点——其一的着眼点为“线”,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承继观念;其二的着眼点为“点“,更符合欧系历史学的一般习惯。个人认为这两类划分法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对于其二的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其中所包含的“大一统”、“汉唐盛世”等情结相信也是很多国人所普遍具有的,看看现在反映这些时代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所占的比例就是明证。

    注:本文为个人原创(除个别引述内容外),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受个人学识所限,文中错误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谢谢!!
  20. 180404 落寞的东周“天子”们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很是特殊,贵为国君的天子少人问津,而身为臣下的诸侯却群雄并起、声名赫赫,并且,这一时期硬生生的持续了五个世纪之久(前770-前256),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周朝的后半段(准确的说,应该是后大半段)东周时期,这一时期,又习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提起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君主,绝大部分人首先联想到的估计就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诸侯国的国君们,像齐桓公、晋文公、秦孝公、越王勾践、赵武灵王,哪一个不是那个时代威震四海、称霸一方的人物,但却很少有人会想起在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里,一直名义上作为天下共主,位居最尊贵之位的东周历代“天子”们(即周王),他们才是法理上这整个王朝、整个国家的唯一合法的最高统治者啊! 翻开历史年表,我们可以看到,在长达515年的东周时期,共有25位天子先后在位,可除了迁都至洛阳的首位天子周平王,以及被秦昭襄王所废除的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我们可能想到的还会有更多位吗?这一个个佩戴天子冠冕,拥有姬氏高贵血统的天子们,这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活生生存在过的人,就这样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与仍然活在无数史籍、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我国其他历代帝王相比,他们是多么的落寞,多么的少人知晓、少人问津…… 当然,这种落寞、这种遗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平王东迁以后,原本作为天子臣下的诸侯们凭借功勋或财富日渐羽翼丰满,面对着西周以来靠礼仪与恩泽维持起来的松散邦国体制,开始敢于说“不”了,开始敢于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挑战天子的权威了;而面对着一个个如狼似虎的诸侯国君们,好不容易靠大家扶持才得以维继的周天子们,只能在现实面前低下那原本高贵的头,羸弱的、自我麻痹的活下去了,只为那所谓高贵的血统能够传承下去,也许不知何时时来运转,还有希望恢复文王、武王时候的霸气。而后的诸侯们,经过了春秋时代的强国拉拢小国称霸一方,过渡到了战国时代诸国之间惨烈血腥的吞并灭国,直到七雄确立后诸侯们一个个先后称王,连名号上几乎也与周天子等同了(楚国君很早即已称王,但仅为自号,国力并未及此),最后,连周天子这个象征性的“共主”都被秦昭襄王攻伐六国的过程中顺便灭掉了。至此,这窝窝囊囊苟延残喘了五百多年的周王朝后半段,总算是落寞的谢幕了。 无论如何,让我们记住下面的东周历代天子的名号吧(内容来自个人整理)—— [img src="https://catf.me/photos/83ad40b53287d5af61514a5348d4df92.jpg" width="1080" height="674"] 注:本文为个人原创(除个别引述内容外),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受个人学识所限,文中错误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谢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