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ot password?
lucifer
  1. 想在卓越买书,登陆的时候用我的gmail怎么试怎么不行,然后突然发现原来我的gmail根本没有注册
  2. 垃圾电影《青春期》[link url="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557144/"] 除了女主的波涛胸涌值得一看外,其他都是垃圾,根本就是在把年轻人往邪路上引,片子里根本没有任何年轻人该有的积极向上,全是暴走的性欲和黑社会,也让我想起渣浪的那个“草根名博”,根本就是靠发些八卦和男女之事来赚眼球,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该和谐掉的……真是各种没下限
  3. 多谢@timemachine 同学提供音乐上传发布的网站[link url="http://www.toofiles.com/zh/"] 用于暂时替代mu6
  4. 刚才哈利路亚的试听地址更新:[link url="http://www.toofiles.com/en/oip/audios/mp3/19handel-messiahhwv56-hallelujahchorus.html"]
  5. 【Lucy CD日常 003 110922】Sir Thomas Beecham - G.F.Handel - Messiah 1959(RCA)

    [img src="http://catf.me/photos/cbcab3d172de3adcee863edc91c86f9e.jpg" width="500" height="500"]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与伟大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同生于1685年的德国,热爱世俗音乐,后来到汉堡写作世俗歌剧,中年后加入英国籍。 亨德尔的音乐继承了巴洛克音乐洪伟、华丽、炫目的风格,同时又贴近百姓大众,通俗好听,如《水上音乐》,《皇家烟火》都是今天仍然在诸多庆典场合演奏的作品。 亨德尔最代表作便是神剧《弥赛亚》,当时作曲家说是被“一鼓巨大的力量催动”,25天闭门不出,专心创作,而写到那曲不朽的《哈利路亚大合唱》时,亨德尔称:“我看到了上帝就在我的面前!”作品首演时,英皇乔治听到“哈利路亚”时,情不自禁起立,随后全体听众亦起立聆听,于是竟形成了惯例。 今次的版本实际上并非“原版”,即原始配器的版本,而是现代重新改编的版本,加入了非常宏大的交响编制,完全是浪漫主义风格的演奏,亦是完全脱离了巴洛克尽管洪伟华丽却也内敛的风格,这便是英国托马斯·比彻姆爵士(1879-1961)率皇家爱乐乐团的“新版”,尽管气势使人振奋,甚至得到了英国“企鹅星级评鉴三星带花”的最高荣誉(不过不能排除英国人的保护主义),但是唱片仍然充满争议,毁誉参半,一方面是偏离了作品原本的风格,另一方面则说给听众带来了新的听觉享受,不过作为大众的普通爱乐者,听着舒服,获得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试听是《哈利路亚大合唱》,通过够快网盘上传,支持音乐发布swf的格式,目前mu6不能用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Enjoy it! [audio src="http://dl.toofiles.com/oxq0hi/audios/19handel-messiahhwv56-hallelujahchorus.mp3"]
  6. 影迷评哈七下(摘自电影世界):前戏了十年,终于高潮了;一夜之间,斯内普就成了全世界的大众情人………
  7. 咖啡凉了
  8. 看到一个打扮时髦的妇人,一口痰居然能吐出五米远,真是牛了个大逼了
  9. 画人物时眼皮和睫毛一丝一毫都会让他的表情乾坤大挪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啊
  10. 【Lucy CD日常002 110921】Wilhelm Backhaus - Beethoven - Sonatas (DECCA)

    [img src="http://catf.me/photos/802e7d7895fd62fe85341f34d7e4dc6b.jpg" width="640" height="636"] 悲怆、月光、华尔斯坦、热情,贝多芬的最广为人知的钢琴奏鸣曲,加上“键盘狮王”威尔海姆·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在50年代末即他近80高龄的黄昏演绎,这张专辑可谓难得非常。 巴克豪斯生于德国,享年八十有五,却有着六十余年的录音生涯,可谓自78转唱片诞生以来第一批尝试此科技的艺术家,继承了德国人刻板严谨的气质,其演奏冷峻而不刻意去制造张力,他的曲目范围也不多,主要围绕德奥乐派: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偶尔弹一点巴赫,早年录制的一批肖邦的作品似乎至今未曾发行,可这些不多的曲目被他反复磨练后充满了久经历练的诗人气质,如与卡尔·伯姆、维也纳爱乐合作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及他个人的钢琴独奏会等等。 悲怆奏鸣曲,c小调,第8首,作品第13号,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题献给他的早期资助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作品一般被认为是贝多芬早年生活的写照,作品整体听来并不“悲怆”,反而充满积极进取的力量,第三乐章则有田园和舞蹈的气质,而第二乐章则感人动听,作为“世界名曲”家喻户晓。 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第14首,作品第27号,据说是赠给他17岁的学生裘莉塔·圭齐亚蒂(Giulietta Guicciardi),后来和她发生了一段恋情,即是他的“不朽爱人”,但“月光”这个名字应该是“标题党”,极具误导性,尽管盲人兄妹的故事被收入了小学课本,但应该不是历史真相,评论家费舍尔指出作品手稿标注了“唐乔万尼”,有点类似于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里同名主角杀人后的音乐动机,而作品第一乐章的一些灵感可能来自那里。 华尔斯坦奏鸣曲,C大调,第21号,作品第53号,题献给大量资助他的华尔斯坦伯爵,作品为贝多芬的中期代表作,三个乐章,第二乐章慢板实际上被一笔带过,为第三乐章的激昂华丽过渡,作品口味相对较重,处处洋溢着喷薄而出的英雄气质,格调也是积极向上,开朗热情的,其庞大的和声织体令人目不暇接。要求演奏家能够有非常饱满的精神活力,但年迈的巴克豪斯似乎已力不从心,对这首作品的演奏气势较为平和,只求一种和谐的整体感。 热情奏鸣曲,f小调,第23号,作品第57号,题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作于1804-1806年,曲名由汉堡出版商克郎茨取,可谓道出了作品的本质,沿用至今。相比华尔斯坦的光明,热情奏鸣曲则更显出贝多芬作品的性格,更为讲述光明与黑暗的对抗,理想与现实的斗争,狂暴汹涌一目了然。贝多芬也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似在告诉人们他音乐里绵延的悲剧力量与超人形象,在音乐如大江般的滚滚旋律里,感情也在步步升华直到高潮。
  11. 不小心踩到了一小块干掉的狗屎,果然很干,都TM咯脚了…
  12. 还是改成 【CD日常 YYMMDD】 吧…………
  13. 嗯 加个系列标题……【Lucy 每日一碟】…………蛋疼
  14. 【Lucy CD日常001 110920】Claudio Arrau - Franz Liszt - Sonata in B Minor (PHILPS 50 Years)

    [img src="http://catf.me/photos/5f29dad4245500911b524a37228bef69.jpg" width="640" height="637"] B小调奏鸣曲,钢琴帝王弗兰茨·李斯特的钢琴曲代表作,智利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演奏,几乎为此曲的首选版本。本人接触李斯特很晚,比一些现当代的蛋疼作品还要晚,至于原因本人也不能确切说明,大概也许在于早先听了一些他的交响诗和钢琴协奏曲,对他整体印象便是一位极其“重口味”的作曲家和钢琴家,风格恣意奔放,作品肢体庞大,不太容易领会,加上本人对于音乐体裁方面的爱好,交响曲类要高于独奏室内乐类。另一方面,关于现代人给他的这个称呼,前有肖邦人称“钢琴王子”,是其音乐旋律优美、感情深彻而忧伤的缘故,而李斯特则是“钢琴帝王”,也许更在于其作品对钢琴乐器表达潜力的挖掘。 对于这部神作,本人没有去查什么背景资料,也不想去查,实际意义并不大,只知道是题献给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不过那个时候他人已经精神失常了,灵感大概也来自于他前期写的《但丁奏鸣曲》。此曲演奏时间超过了半个小时,而且四个乐章没有间断,演奏需要一气呵成,同时也完全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的一般格式,初听起来结构是混乱的,不易把握,节奏也是灵活的,旋律更是恣意而难以捉摸,给欣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明显可以感觉到的是,李斯特想必并非是在一种欢乐或者平和的心境下写成的,作品音响的高低强弱变化能够感觉到作曲家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忽如魔鬼奔腾,又忽如田园般安详。这样充满智慧的作品,相信每多听一遍,便会很容易有新的发现。
  15. 准备开始每日一碟系列小乐评……试试能写多久,使没有夜晚的“空虚”……
  16. 门软件复活了
  17. 现在,无聊的电脑已经和电视一样开始掏空我了…没错,是一种类似在淫淫无聊地刷新鲜事而不愿关掉电脑的依赖感…幡然醒悟后立刻关机,感觉好多了……
  18. 有没有必要将英语从头学起?
  19. “I too can Love! And I shall Love again!"----Dracula
  20. 听着勃兰登堡协奏曲边做针线活的感受真爽,果真符合白羊座爱做家务的隐藏属性啊
More